文/沈健民

花蓮慈院檢驗醫學科張淳淳主任擔任主持人,並講解即時檢測(POCT)在義診現場的功能。

年會首日下午的專題研討暨分科座談,藥劑與檢驗的部分,由花蓮慈濟醫院藥學部劉采艷主任,主講「疫區志工的防疫用藥」;以及檢驗醫學科的張淳淳主任,探討「POCT(Point-of-Care Testing)」,最後是研究部馮清榮副主任來講解醫藥新知。

張淳淳主任擔任主持人,她首先邀請劉采艷主任上臺,同時問問看大家是來自何處,統計共有六個國家地區的三十多位學員前來聆聽。面對這群奉獻專業和愛心、參與海內外義診的醫護志工們,采艷主任提醒:「到國外時,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傳染病。出國的兩週至一個月前,最好能夠到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就診,確認即將前往的國家正在流行的傳染病,藉此做好服藥或注射疫苗等預防措施。記得戴口罩,準備防蚊液、乾洗手液,更要常常洗手。此外,吃東西盡量吃全熟、喝瓶裝水,避免被蚊蟲叮咬或是觸摸當地動物,在旅途中或回國後若有發燒、出疹子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建議可以自備胃藥、暈車藥、疼痛貼布以及營養補充品,或是安眠藥來調整長途飛行的時差,因為有時在國外取得藥物並不方便。」

「只有旅遊醫學門診,才能開立相關的疫苗預防接種證明書。」采艷主任表示,有些國家需要特定疫苗的證明書才能入境。接下來,她針對各種傳染病的特性與流行病學進行研討,例如非洲與拉丁美洲盛行的黃熱病;全球均有的麻疹,傳染力很強,疫苗為麻疹、德國麻疹與腮腺炎三合一,1981年之後出生的臺灣人,雖然有接種疫苗,但是其保護效果已經變得很低,出國前建議再補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好發於春、冬兩季,傳染途徑是飛沫與接觸傳染;小兒麻痺疫苗也要追加注射。熱帶國家普遍流行的瘧疾,途徑是蚊蟲叮咬,防治的藥物有四種、要提早開始服用。

曾經參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義診的張淳淳主任,講解POCT(Point-of-Care Testing)為即時檢測,白話文就是「床邊檢驗」。POCT的精神是鄰近受測對象,得到快速而即時的資料。它的採血量較少,在加護病房、開刀房、心導管室等單位逐漸增設,可以使用的項目和儀器也愈來愈多,最近開始有立法規範。

醫技人員平時較少參與義診,扮演的角色除了衛教更多時候是保姆,常常得照顧一大群小朋友,一旦需要他們發揮功能,就希望能夠做得更多,此時輕薄好攜帶又能快速知道結果的POCT就派上用場。以糞便檢體來說,以前只能看寄生蟲跟大腸直腸癌潛血,現在幾乎所有的腸胃道感染性疾病都能檢測;從尿液也能檢驗出是否感染肺炎。採血量少、全血檢測且不需離心,在義診時非常重要,可以省去攜帶離心機的不便與耗時;機器的體積比手上的麥克風還要小,試劑更可長久於室溫保存,這些都是醫療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助益。

馮清榮副主任最後為學員們說明現代醫療的ABC,A是AI、也就是人工智慧;B是Bacterial、糞菌移植,簡單來說就是「吃大便治病」,類似中醫藥裡面的黃龍湯,屬於微生物療法(Microorganism Therapy)。C是Cell Therapy細胞治療,花蓮慈院甫通過衛福部特管辦法核可,成為全臺灣第三家可以進行細胞治療的醫療機構,嘉惠東部在地民眾。

馬來西亞雪隆的Vengatasamy(右),是一位醫療檢驗員,他藉由翻譯來聆聽此次的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