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进辉、杨金燕 摄影/罗景誉、陈明清
把握每一次学习机会,第一次承担大型营队活动,蔡宥茂(蹲者)谨记父亲蔡明鸿的叮咛:“多听大家的意见,配合就对了。”
2019年“国际慈济人医年会”将于9月11日至14日,在花莲静思堂展开为期四天的交流研习,此次共有五百多位医护专业人士与志工报名参加。9日一早,近三百多位北区慈济志工从台北搭乘火车回到花莲,进行各功能组的前置作业。总务机动组这次是由拥有多年经验的志工蔡明鸿担任总窗口,比较特别的是,这一次他的儿子蔡宥茂也投入了课务组勤务,负责与总务机动联系。
天生反骨 鼓队接引
今年三十六岁的蔡宥茂,曾有个非常叛逆的青年时期。他自幼生长在爷爷、奶奶、父母、叔伯等共同居住的大家族中。懂事以来,总是看着父亲蔡明鸿与母亲林雪英,平常除了协助家族的业务外,其余时间几乎全心全意投入慈济志业。让年幼的蔡宥茂觉得备受冷落,常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甚至一度与慈济“争风吃醋”,心中对慈济产生怨怼。
直到蔡宥茂青少时期,父母开始关心他的课业与生活,并且积极想带领他进入慈济世界,然而,年轻气盛的他为了展现自我,故作叛逆,总让父母的期待落空,“那个时候家就像是旅馆一样,每一次回到家和父母之间几乎没有互动”。
二十岁出头就成家的蔡宥茂,已育有二个儿子,大儿子就读小学五年级。父母依旧想尽办法希望接引宥茂参与慈济,他却总是借故推拒,直到2017年宥茂在同辈年轻伙伴的邀请下加入静思鼓队,成为鼓者,更参与中正纪念堂“浴佛典礼”的演出,他与数百位年轻鼓者一起在浴佛现场,呈现出慈济的新生、年轻与活力。
奇妙的是,那回演出经过数月的演练,除了肢体训练外,静思鼓队也透过读书会与年轻人分享佛法、修习佛法经典,让慈济善法悄悄地植入他们心中。
蔡宥茂也对慈济从误解到认识。2017年,他开始参与社区志工见习,接着在隔年投入志工培训。
2018年年底,蔡宥茂正式受证成为慈济志工后,即在隔年四月开始承担“Young善青年回家去”朝山活动的机动勤务,透过实际参与,他才深刻了解要圆满任何一项活动,从规划确定方向、拟定各个功能组任务,到彼此的磨合调整、落实执行,都需把握每个细节,绝非想象中的简单。因为投入越多,也越来越了解慈济,才更看见慈济志工为全球各地及台湾社会付出这么多,方能理解多年来自己的父母为何如此投入与付出。
志业传承 乐在学习
慈济基金会从1966年在花莲成立以来,已经走过53年,早期投入的志工年纪渐长,甚至部分已经凋零。今年2019年国际慈济人医年会,课务组总协调志工吕梅英,特地邀约四位年轻志工共同参与并承担,希望藉由大型营队活动的机会,让年轻志工学习传承,并透过手把手的实务带领,为慈济志业的永续奠基。
蔡宥茂即是这四位年轻人之一,肩负传承使命也乐在学习。为了参与人医年会前后六天的勤务,蔡宥茂特地向公司请一周长假,“要带家人出国吗?”主管问他,“不是,要到花莲做志工。”他回答。
“做志工,需要这么多天吗?”主管又问。他告诉主管,在慈济承担活动勤务,特别是大型活动,需要学习不同功能组别之间的沟通协调;志工纵向与横向的互动,所累积的智识与经验,绝对不亚于企业组织内不同部门间与客户的互动,所以这也是难得的特训机会。经过他的解释,主管欣然同意他的长假。
不论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东星大楼救灾、南投希望工程,或是各种营队与社区活动,蔡宥茂从小看着父母在慈济团体持续付出,虽然一度让他对慈济非常“吃醋”,却在亲自投入后,更理解父母,也更认同慈济,虽然自己仍需上班工作,同时还要陪伴成长中的儿子,但是他也和过去的父亲一样,尽可能带着妻儿参与慈济。
此次人医会承接新任务,蔡宥茂虽然有些惶恐不安,但是父亲告诉他,多听大家的意见,配合就对了。难得能承担活动勤务,他把握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只有“请假做慈济,做慈济不请假”!
蔡宥茂(左起第三位)与课务团队,大家蹲在静思堂的铜门前贴地标,以确定学员整队进出的位置。
课务组邀约四位年轻志工参与承担人医会勤务,期待透过经验传承,为慈济志业的永续发展奠基。
为祈活动顺畅,各功能组事前周详准备,课务组也进行带队演练,充分掌握时间、空间。
年少时的儿子曾因父亲长期投入慈济志业而吃醋,如今父子俩同时在不同功能组承担,父亲蔡明鸿(左)难掩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