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淑真、黄昌彬 摄影/简俐真

陈建华主任分享“消化内视镜诊疗面面观”。

内科专题研讨暨分科座谈在花莲静思堂220讲堂举行,专题研讨由台北慈院胃肠肝胆科主任兼预防医学中心主任陈建华,以动态影像分享治疗性内视镜个案;第二阶段则由台北慈院徐荣源副院长以医护陪伴经验带入慈济医疗人文;花莲慈院许文林副院长分享花莲地震震灾医疗体系启动经验,以及现场医护学员座谈分享。

台北慈院副院长徐荣源在开场时指出,“台北慈院在周边血管疾病上有几个做得非常棒,像糖尿病,要摆设支架避免病人被截肢,迄今已抢救了一千五百位面临被截肢的个案。七年来,亚太地区比较有名的内视镜专家都会在台北慈院进行交流,也跟台湾大学合作,今年是第七年举办。难度较高的诊疗都由陈建华主任亲自操作,尤其他服务了13年以来,我们院长说,只要杂志上有发表过的,他都可以做。”

消化内视镜精准治疗

陈建华主任讲述内容分为两大范畴,包括一般人所熟知的“诊断性内视镜”,以及“治疗性内视镜”的各种方式。

陈建华主任播放内视镜手术治疗人体脏器病变的影片,解说内视镜在临床治疗应用上甚为方便,不仅为不愿手术或无法手术治疗的病人提供另一种选择,对于治疗疾病及辅助内科医师诊断而言,更是一大福音。当手术治疗影片播放医师精准地为病人取出一颗隐藏在脏器之内的巨大结石时,台下人医们无不发出惊叹声,也对手术操作运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这是胃黏膜下肿瘤,以前可能需要外科手术,现在可由内科以内视镜直接治疗。”讲台的投影画面上,左侧肚皮上呈现一条长长如拉链般的外科手术疤痕,右侧对比的是完好如初的肚皮。“我们需要很多聪明的人,来发明可以移动角度的器具,我们也需要很有耐性的慢慢移动寻找适当角度取出大石头。”陈建华用动态档案解说总胆管结石取石术。

陈建华主任以动态影像精彩呈现手术场景,学员个个屏气凝神,宛如当下就在手术台上执行手术一样。“当时病人的心跳一百二十下,我的也差不多……”“我们总是尽力做到最好。”陈主任如是说。

内外科藩篱渐模糊

“我们一般会建议病人,若确诊是早期癌症的病灶时,要去寻求外科的治疗,但若是手术风险太高,外科医师不愿意手术,或者病人根本不愿意进行手术,我们就会进行内视镜的切除术。但我必须强调,对于肿瘤治疗,进行外科手术还是最好、最重要的一个方式。”陈建华主任说。

对于肝癌的治疗,在台湾向来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陈建华主任指出,在台湾进行大规模的筛检计划,发现了许多早期肝癌的病人,除了外科治疗是最佳选择之外,还可以进行酒精注射或射频治疗,像有一位病人的患部位于肝脏较深层处,酒精注射常常无法正中目标,但若使用内视镜治疗,不仅路径较短,也能准确地治疗患部。

陈建华主任总结:“随着病人寿命延长,共病在身,手术治疗成了常被犹豫的选择。内视镜配件使用的进步,可治疗更多当初只能手术的疾病,内外科的藩篱逐渐模糊,随着微创手术时代的来临,治疗性内视镜会占有一席之地。”

来自菲律宾、第一次来台的Dr. Amela Cam与一旁的伙伴特别早进入220讲堂,上课时相当专注,深怕遗漏台上任何一项专业知识的传递,她分享:“这一次课程很广泛,尤其很多实务分享,让我受益良多。”

启发年轻白袍 传递大爱

第二阶段分科座谈,由台北慈院徐荣源副院长及花莲慈院许文林副院长两人担纲,分别讲述“在TIMA的服务与体验”及“2018年0206震灾记事”,一张张撼动人心的简报影片呈现在各国人医眼前,见证慈济人抢救生命不遗余力的一面,博得热烈的掌声。

台北慈院徐荣源副院长分享诸多所见,包括:海内外及偏乡医疗、灾难医疗、整合西医与中医、长照护理系统、往诊、现代装备、积极行善等,扼要精彩。徐荣源副院长表示,自己向世界的人医学习到很多,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仍待努力精进。

“做人医是很好的见苦知福的平台,未来在偏乡地区如何发现需要长照的人,国家的资源没有这么多,更需要结合大家的力量。在台湾,医师在医院日夜在抢救病人,若这些医师,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每年能利用休假出来一两次,能启发他们的慈悲心,找回行医的初发心。同时思考,这些人力如何网罗结合,甚至能到医师公会去召集,启发往往比我们自己做还重要。”徐荣源副院长说。

徐荣源副院长指出,医病间不仅仅是治疗还有温馨的陪伴,它带来的往往是无法估算的价值,一个曾经接受治疗的个案,在经过三、四年医护同仁及志工的持续互动与温馨陪伴,不仅体重控制了,病人也开始茹素、戒烟酒,最后还带动十几位家人一起来付出。

紧接着,花莲慈院许文林副院长分享2月6日花莲大地震的抢救生命纪实,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垮了花莲几栋大楼,千钧一发之际,慈济医护人员、精舍师父、慈济志工立刻动员,张张照片传递的依然是慈济医护及志工的大爱精神。“国军官兵也投入救灾行列,所有的毛毯都是由慈济提供,卫生福利部也致赠感谢函,感谢花莲慈院启动大量伤员机制,召回医护人力,在短短两个多小时之内,救治了两百多位伤员。”许副院长说。

大爱不分国界 抢救生命为职志

台上司仪丁雪玉邀约台下人医们互动分享,来自马来西亚沙巴的人医邱士德(Kew Seih Teck)马上呼应。一上台他激动地说:“我在沙巴很孤单,但是我只是在想我到底还可以怎么做来帮助她们……”他索性拿起手机现场传阅,手机上是一位七岁小女孩的照片,小女孩鼻梁左侧有一个大肿瘤,眼睛已被肿瘤挤压得变形,小女孩在马来西亚没有身分,他很期待有志一同的医疗院所一起来协助。

他接着说,“我不会放弃的,至少以后我回忆时,我不会愧对自己,因为我曾经付出过,我尽力了……”许文林副院长立即起身回馈,马来西亚有慈济的据点,可以透过这个管道来评估如何解决。

人医种子在海外发芽

在台湾人医团队分享时,台下的学员人人专注,“我从教堂认识佛教的慈济……”Dr. Hala Dawood Yaqoob Al Alaf)来自伊拉克,在约旦住过三年半,约旦边境伊拉克难民的种种苦痛历历在目,她有感而发上台分享,说明在苦难中人与人的互动真的很重要。

她分享自己在约旦与伊拉克边界,发现一位孕妇即将临盆,却没有人愿意救她,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她当机立断帮孕妇接生。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竟是这般奇妙,后来在一次发放现场,一位妇人过来道谢,原来她就是这一位孕妇。

第一次到台湾参加TIMA相当感动,她发愿要把“慈济善的种子带回去”。承担现场翻译、来自加州的陈福民医师听到分享,感动之余立即站起来鼓舞她,勉励说:“要自许为伊拉克第一颗人医种子,回去后要启发更多人,带更多人来。”

从小跟着家人远赴南非的温圣钧感同身受,他接着上台响应说,“我在南非从医十一年,这是我第三次回来,在南非也曾感受到孤单,但是每每背后这一群慈济志工的热忱,总让自己感动。”

来自尼泊尔的Dr. Suman Karmacharya感恩2015年尼泊尔地震时慈济人的付出,他感受到全天下的人只要愿意付出爱心,心跟心是可以连结在一起的。内科座谈就在学员们踊跃发言之中,画下了圆满的句点。

徐荣源副院长表示,自己向世界的人医学习到很多,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仍待努力精进。

参与内科专题研讨暨分科座谈的人医学员们专心聆听讲者报告。

马来西亚沙巴的人医邱士德(Kew Seih Teck)拿起手机现场传阅,手机上是一位七岁小女孩的照片,小女孩鼻梁左侧有一个大肿瘤,眼睛已被肿瘤挤压得变形。

Hala Dawood Yaqoob Al Alaf第一次到台湾参加TIMA相当感动,她发愿要把“慈济善的种子带回去。”

来自尼泊尔的Dr. Suman Karmacharya感恩2015年尼泊尔地震时慈济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