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佳惠 攝影/徐金生、歐明達
馬來西亞謝瑞智藥劑師(左一)分享人醫為夢想護航的故事。攝影/徐金生
「人醫記實(二)」課程由泰國與馬來西亞人醫會成員分別就不同種族、信仰「難民醫療」及社區行動醫療成果,與來自全球人醫會成員分享。
愛為信念給苦難人臂膀靠
「難民們的處境很辛苦,讓人憐惜,即使在醫院一周工作六天很忙碌,星期日我還是願意為苦難人看診。」泰國人醫會Paruj Rattanasidha醫師表示,自己很喜歡志工服務,再忙再累能助人就很幸福。
因慈濟泰國分會與當地曼飄醫院合作為難民看診,該院醫師Paruj Rattanasidha認同慈濟以愛為出發,不分種族、宗教濟助的理念,進而投入泰國人醫會義診服務。他說,「第一次義診時,現場湧入許多貧窮病苦的難民,看了真不捨,即便自己每週工時很長,有義診我一定參與,自己再累都沒難民累。」
泰國人醫Mr.Paruj Rattanasidha(右)分享在當地義診的見聞。攝影/歐明達
近年散居在泰國曼谷,合法入境、逾期居留的難民人數年年激增,為解決眾多難民的醫療問題,慈濟泰國分會經審慎評估與討論後,與人醫會成員發心立願,在證嚴上人的慈悲與祝福後,於2015年元月舉辦第一次義診,至今已做了三十三次社區義診服務,超過四萬七千人次受惠。
其中一位巴基斯坦婦女莉哈娜與家人,因宗教因素被迫顛沛流離到泰國,雖有難民證,卻無工作的權力,一家八口得靠積蓄生活,在父親摔斷腿急需醫藥費用的她,接受了慈濟人援助,莉哈娜也為佔67%比例的巴基斯坦籍的難民當翻譯。她加入人醫行列,不僅翻譯,也非常認真地帶動小孩團康,這是身為傳教士的她回報慈濟的方式。她為自己打開另一扇窗,生活因此有笑聲。長久以來孤單的心因此有了依靠。
泰國慈濟志工除了給難民經濟補助、醫療服務外還有教育課程及就業輔導,如:考慮到難民應有一技之長,提供場地開辦繪圖設計課程,讓他們看見希望,未來也能為家庭供獻心力。
慈濟志工們用心規劃翻譯志工培訓課程,祈望服務的翻譯員有大愛的心懷,在服務病患之餘,讓翻譯人員進一步了解慈濟人文,逐漸了解竹筒歲月的義意,以工代賑難民翻譯人員的人數也從二十人增至目前九十一人。有了這些生力軍,加上醫人醫病又醫心的大醫王,從門診、幼兒區、衛生教育區、義剪區、牙科門診等,對患者的服務項目才能逐步增加,為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們解除病苦,膚慰心苦。
武漢石武和醫檢師,認真記錄馬來西亞與泰國人醫的分享,要將感動化行動,明年發願明年要找回更多人醫、接引更多同事一起回來精進,做上人的好弟子。攝影/徐金生
先天雙足內翻 人醫夢想燃希望
「站起來走路是我的夢想。」洪祖聞從未感受用雙腳走路的滋味,每天以爬行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2008年與弟妹、阿嬤相依為命的他,靠著慈濟的新芽獎學金與補助上下學私家車的費用,完成學業。由馬來西亞謝瑞智藥劑師,分享這位長期陪伴的個案。
走路這個願望是洪祖聞,無數次升起又幻滅的夢想。在足踝矯形外科專家,馬來西亞人醫會蔡毓彬醫師,了解他的情況後表示,「我要讓他走路。」蔡毓彬決定圓滿這個夢想,每一次手術都有慈濟志工相伴,七年來在大家不斷鼓勵下,一步步邁向夢想之門,在矯正手術兩個月後初見成果,洪祖聞歪曲達九十度的腳踝終於矯正了過來,蔡醫師也期許洪祖聞在能走路之後,找一份工作,發揮利他助人的良能。
吉打分會陳湘寧醫師表示,健康教育與健康意識必須從小扎根。人醫會期許透過與學生在校園裡的互動,以動靜態的活動及課程灌輸學生正確的健康意識,也讓學生乃至於家人可以學習,並將之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進而促進學生們身心靈成長。
人醫會成員用心地,將醫療常識及衛教普及化,讓社區大德與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展示及活動中深入健康知識,希望因此提升大家的健康意識,能真正達到預防疾病的宗旨。
來自馬來西亞吉打的陳湘寧醫師說,自己連續四年不缺席慈濟人醫年會,就是為了能「恆持初發心」,可以不斷提醒自己往良醫的道路走,也不忘每年中秋與證嚴上人的約定,回家來與家人團聚,感受那動人的人文氛圍,並向各國人醫在社區的發展來學習。
「只有聆聽患者的心聲,才能解除他們心中障礙,解除病苦。」陳湘寧把握每次往診的機會,此時最能與病患交流,在醫院患者通常不太敢說出心中的話或沒時間讓他們說,藉由往診看到他們病情控制不佳,背後的許多原因,體現人醫既要治病也能救心的精神。
馬來西亞吉打的陳湘寧醫師說,只有聆聽患者的心聲,才能解除他們心中障礙,解除病苦。攝影/歐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