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淑懷 攝影/李弘文、楊文道、游國霖

今年人醫年會的翻譯組由精通西語的德玟師父指導 攝影/馬順德

中區外語隊成立於2016年1月,因緣起自2015年,中區第一次承接海外慈誠委員受證暨歲末祝福典禮,面對外語的龐大需求,證嚴上人即對中區資深志工提及:「海外營隊會越來越多,中區也要自己成立外語隊。」因此,才有這次挑起「2017年國際人醫會年會」外語翻譯組大樑的因緣。

課程開始口譯志工就緒,順利將收、送聲音傳達給學員們。攝影/游國霖

勇敢承擔  接受挑戰

第一次接到要承擔外語「筆譯」窗口的李怡萱,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夜夜難眠,「幾次洗頭,頭髮掉了一大撮,到底要怎麼改善?」李怡萱想想不也是自己發願的嗎?

2016年3月李怡萱參與全省翻譯志工在花蓮靜思堂的精進研習,巧遇中區外語隊窗口洪芯宜,當下受邀約加入中區外語團隊,並參與2016年11月在中區舉行的「海外四合一營隊」及2017年6月「海外環保精進研習營」翻譯志工。

經過兩次營隊經驗的李怡萱收穫很多,比起自己在桃園外語隊接機、送機的翻譯有更多的新學習和挑戰,尤其洪芯宜的鼓勵:「人醫年會可以學到很多……」喜歡多方嘗試的李怡萱聽聞後不只第一位報名,也勇敢接下「2017年國際人醫會年會」筆譯窗口重責。

國際人醫會年會,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四百八十七位醫護學員。需要大量的中翻英、中翻印、中翻越、中翻西等需求人才。李怡萱說,口譯志工,反應能力要快、專注力必須集中,除了英文要好,中文也要好;收聽、發送要清楚明白。至於筆譯,雖不像口譯的及時性,但文字內容多,用字表達需兼具真善美,同樣充滿挑戰。若心境沒有建立好,有可能受傷而且容易退轉,李怡萱期勉自己要逐一突破。

「能翻外文的人才到底在哪裡?」越接近活動日,李怡萱壓力越大,越顯得力不從心,連晚上睡覺也想著營隊大事。「不知道怎麼去找人?找了人,又是否符合大會需求?」問題逐一浮現,他開始懷疑「為什麼承擔窗口的人是我?」心力無法集中,她每天禮佛、祈禱,期望一切順利。

外語隊志工李怡萱,第一次承擔參加人醫會年會翻譯組。經過兩個月的前置準備,李怡萱感恩資深志工的陪伴和關懷,不只給中區外語隊很大的信心,更給自己一個新的學習空間。攝影/游國霖

學會放鬆 勇往直前

李怡萱問自己,是否平時没有跟人結好緣?隨即接受組長邀約參與香積、拜經、醫療志工,一方面放鬆心情,一方面期許菩薩湧現。而後她將自己面臨的難題與花蓮同仁張佑平商討,張佑平提醒她,跨區互動少,難免會有磨合上的問題,人事間只要能縮小自己,問題將減低。

張佑平的鼓勵,讓李怡萱的心境跟著鬆了,便開始打電話邀約桃園區團隊,報名翻譯的人數也開始逐漸增加。緊接著,臺北資深翻譯志工也願意陪伴支持,讓張佑平讚歎她:「心寬念純。」

志業體同仁張佑平,全程陪伴協助翻譯團隊,他說:「感恩有機會給我學習。」年輕的他從小全家移民新加坡,兩年前全家搬回臺灣豐原定居,隨即回到宗教處上班,才有機會與中區翻譯團隊共事。攝影/游國霖

人力的支援不再是李怡萱的困擾,接著就是演念、共修、彼此交流見解;全新接受、全力以赴。煩惱減輕,睡眠品質變好,也改善了她掉髮的困擾。

精益求精的李怡萱試著筆譯已故大醫王─李森佳醫師的故事。「李醫師發願,要做到最後不能呼吸為止,還要能把身體捐出去,化無用為有用……」她感恩李醫師示現人生無常,教會她凡事要把握因緣,珍惜付出。轉念後的李怡萱,溝通及人事協調變得更加柔軟,事情也變得順暢。

翻譯團隊由來自臺北、桃園及臺中約三十位志工,其中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專授「語言學」翻譯課程的林修旭講師也參與此次翻譯團隊,讓李怡萱信心大增。

第一次來到花蓮靜思堂的林修旭說:「口譯是一個專業困難度高,最能訓練一個人的修養和定力,一般至少要兩個人以上。若遇到卡住時,彼此要有默契,一個眼神馬上接手,没有時間讓你查閱資料,只能事先準備。而筆譯有思考時間,用字遣詞,比口譯容易許多。」林修旭還提到,有些人會誤解,以為懂幾個語言就能翻譯,其實領域不同,也會增加翻譯的難度,尤其慈濟活動,難在經文、佛教的專有名詞。然而對當老師的他來說,「學習」是一種天命,而他正是一個隨時隨處把握學習的典範老師,看在李怡萱的眼裡「他走路也在想,火車上也翻」,讓她佩服又感動。

朝陽科技大學林修旭講師,專精「語言學」,他謙虛地說:「自己喜歡筆譯,口譯是一個專業困難度高,最能訓練一個人的修養和定力,我來是學習,當老師『學習』是一種天命。」攝影/李弘文

李怡萱表示,國際人醫會對外語翻譯志工來說,是一個自我成長極佳的舞臺;不只陣仗龐大,專有名詞多,更是學習的新嘗試。承擔口譯窗口的王東安以請求方式要求夥伴們一起共修。若有臨時不能來的,他便回應:「你在開玩笑嗎?不能再開玩笑了,既然答應就要來。」

李怡萱感恩王東安對年會的用心、夥伴們的勇於承擔,及資深志工的鼓勵與陪伴。尤其八十歲的資深志工田憲士,對待大家彷彿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讓人窩心。精通日語的田憲士謙虛地說:「過去的翻譯,人家講一句,我們翻一句;現在年輕人能力好,學習環境不同,連講師課程都能及時翻出。」

口譯窗口的王東安以請求方式要求夥伴們一定要共修,若遇到臨時不能來的的人員,適時的鼓勵推他一把。攝影/游國霖

吸收經驗 提升自己

田憲士謹記上人的話:「用菩薩的心帶自己的孩子,用媽媽的心帶慈青孩子。」他帶慈青社孩子二十幾年來從沒放棄,孩子口中的田爸爸,也用這一份心情來陪伴中區才成立一年多的外語團隊。

更欣慰的是,除了田爸爸的鼓勵,還有臺北團隊的支持力量。二十五年來,凡是國際大型營隊都由臺北團隊主導,臺北翻譯團隊窗口施啟智,用多年經驗來陪伴和鼓勵中區這支新隊伍。

在孩子口中的田爸爸田憲士,帶慈濟慈青社二十幾年,他用一樣的心和心情陪伴中區才成立一年多年輕外語團隊。雖然沒能在筆譯口譯幫上忙,但是田爸爸對團隊的期許:「希望各種語言人才都有。」繼續邀約讓中區人才輩出。攝影/楊文道

從八月份開始,兩個月積極的籌備、共修、找資料,李怡萱慶幸自己除了教學,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用來做慈濟。她懺悔地說:「之前會覺得別人在磨我,現在反而感覺自己也是磨人的人。」看到上人曾經為蓋慈濟醫院,咬著牙根、含著淚;李森佳醫師用生命在救人。李怡萱期許自己,往後遇到事情,要以歡喜心坦誠面對,不執著,更發願要讓上人看到中區外語團隊的成長,提升素質,不再讓自己陷入困境、自找煩惱。


相關連結
2017 TIMA App載點 (點擊圖片或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