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陈宝满 摄影:欧明达 陈基雄 杨文道

陈界汉医师说:“曾经遇到困难或灰心的时候,四谛法(苦、集、灭、道)是我的心灵良方。”她将所有熏法香的内容存到记忆卡,每天反复的复习。

常言“富人一餐饭,穷人半年粮”,正是现今世界贫富差距的真实写照。穷人与富人到底有什么差别?时下的文明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经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在缅甸的偏乡也起了共鸣,“三高”成了穷人的隐形杀手!

有苦的走不出来 有福的走过去

回想几十年前的台湾农村社会,牛车是农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孕育着农村社会的子民。现今的文明社会,牛车已然成为文物博物馆里的展示品。2017年10月3日开幕的慈济国际人医会(TIMA)第十九年年会上,也有一个不一样的牛车故事。

缅甸人医会的医生在岱枝镇的十三个小村落持续进行义诊,村落普遍贫穷,让家庭医学科的陈界汉(Yin Yin Aye)医师心系苦难人:“有苦的人走不过来,有福的人就要走过去。”继2014年之后,陈医师第二次回来台湾参加TIMA年会,包括同行的志工总共十四位,分享他们在缅甸救拔苦难的事迹。

“从早上‘二千五百年的誓约’的课程,我学到关怀与爱,在这里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尊重。”陈界汉觉得这样的关怀与尊重可以带回缅甸,去帮助改善当地人的想法和做法。对病人的爱与关怀需要有耐心,从自身做起,再把它传达给缅甸的团队,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目前在缅甸人医会的医师只有三位,几位医科大学生,有空时和当地的志工一起参加义诊。

缅甸人民从事农业居多,当地的慈济志工在岱枝镇瑞那滚村发放稻种,协助农民水灾后复耕,结下善缘。“一把米”的故事在乡亲口耳相传下,截至2017年2月已有八个村三百一十五户响应日存米扑满。考虑到偏乡医疗缺乏,志工租用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前往医疗,为村民看病给药奉献爱,。

陈界汉医师(前右一)专注聆听“二千五百年的誓约的课程”。对病人的爱与关怀需要有耐心从自身做起,她要再把这些好的东西传达给缅甸的团队。

善用牛车 救度苦难

旷野的乡村,一架黄牛车,一条蜿蜒的村路,牛车上装载的不是农作物,而是慈济人医会的医生陈界汉、两位医学生和慈济志工。黄牛使劲地往前奔跑,尘土随风飞扬,牛车上的医师和志工们随着路况起伏、颠簸摇晃、脸也蒙上厚厚的灰尘。走过乡间还算平坦的村路,艰难的任务才要真正开始。上善若水,看似细微柔弱却坚韧的陈界汉说:“我们早上五点就出发,牛车行在陡坡上,其实在我的心里也很害怕,但这也是一种学习。”

斜坡大约四十五度的路面,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路程,一群人才抵达。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但因为路不好走,所以花了很多时间。租用牛车义诊的想法来自当地农民,因为要进去偏乡的路,非常难走,车子无法进入,当地的农民说,要进去只能搭牛车。但是当地志工有限,如果有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才会特别安排。

义诊关怀只有夏天才能前往,虽然路面颠簸,灰尘多,却阻挡不了他们关怀当地乡亲的心。而冬天因为下雨,路面泥泞,牛车在路上容易打滑造成危险,所以不能进去义诊。“缅甸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凉、干、雨三季分明,想要做好事,还需要有好因缘。”陈界汉说:“透过牛车义诊,让我可以很耐心地去完成这件事,也因为有这样的模式,我们才能完成义诊工作。”

病痛来磨 遇人医展欢颜

村落的第一位病人是先到陈界汉医生的诊所就医,再拜托陈医师到他的家中诊疗。当地的慈济委员告诉陈医师,村里有很多五十多岁就中风的人,所以医生决定到村落去诊疗。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不佳,村民普遍都忍着病痛,尤其上了年纪的长辈,几乎都是慢性病缠身,却都不曾上过医院。

村民看到医师到来,眼神充满着希望,脸上露出的笑容,那份喜悦难以形容,也深深烙印在陈界汉的心里。村落的第一位病人血压收缩压二百二十,舒张压一百二十,让她睁大眼睛,吓着了!在这穷乡僻壤,村里没诊所、没药店,村民血压却如此之高。

村民说他们都吃棕榈油,一罐缅币二千二百元,约新台币五十元。其他的食用油要贵三倍左右, 村民买不起,。家里的鱼酱是河里小鱼腌制的,要吃就倒一点出来煮。省钱加上重口味的饮食,让村民的慢性病日益严重。加上就医不便与昂贵的医药费,传统的草药成为他们的首选。

陈界汉细细诊察、了解后发现,村民贫穷与饮食文化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主因。在饮食中,又包含酒精,所以村民罹患“三高”的比例是很严重的,还有其他六位村民,也是因为中风而影响健康。棕榈油饱和脂肪含量高,人体很难代谢,容易导致血管阻塞,引发中风。所以陈界汉建议村民注意用油,少吃腌制品,用糖和盐混合使用,来取代味精,希望村民能先从改变饮食做到自我保健。

在缅甸偏乡,陈界汉找到身为人医的责任,于是她发愿每个月来为村民看病,和团队努力传递正确的饮食习惯。她仔细聆听病患的心声,细心关照。有位老奶奶中风卧床,忍受病痛三年,陈医师为老奶奶按摩复建,医学生也用心学习。村民向医师感恩:“遇到大家,让我们增加了健康知识。”村民很开心,因为记住医师的教导就可以健康长命,领到了竹筒,希望可以帮助比他们更困难的人。

难行能行 恒持四谛法

在行医的过程中,困难一定是有的。在当地需要其他医师共同去服务时,因为当地医师很少,女医师义诊也有不便之处。而每次义诊得耗费许多时间在交通上,使得服务病人的时间变得很有限,因此医生们几乎没有休息,回程也都是夕阳西下。陈界汉因而担心医生会在义诊中,失去服务的耐心。另外劝素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当地要吃素食,实在不方便,这是必须再努力的。

“我试着邀请我的医疗伙伴,来参加TIMA,KHIN MAR THU(金玛茹)医师就是第一次参加。”陈界汉从参与课程、上人开示中,理解到更多层面的意义,并希望未来可以帮助伙伴建立信心及动力。“我每次回来年会,都会得到更多的能量,让我继续坚持做这件事。”她说,有时也会灰心,这都是自然的,但只要能有机会回来精进,补足能量,就能够继续坚持。

毕竟TIMA研习的课程一年才一次,在当地是如何的坚持,才能持续呢?在缅甸,陈界汉邀请医生伙伴们到慈济共修处,车程约三小时,提供他们素食,也让他们有一个学习的环境,去了解慈济在做什么,这就是她在缅甸能继续坚持的方法。

她将所有熏法香的内容存到记忆卡,每天反复的复习。“遇到困难或灰心的时候,四谛法(苦、集、灭、道)是我的心灵良方。”陈医师从中体会到,生命只是一时的,苦难却偏多,尽管能帮助苦难人的力量有限,但在心智上却可以培养爱与关怀,去对待所有众生。

缅甸的偏远村落,在陈界汉医师与志工的努力之下,已有实际的改善,他们也带出当地志工回馈乡亲。身为一名医师,面对文明与落后,心灵会有什么样的冲击与撼动?陈界汉说:“我很怜悯这些受苦的病人,就像上人说的,慈济志工去帮助别人,而医生也要用同理心去关怀病人。”

充电再出发

透过义诊,陈界汉看见苦难:“我觉得自己比较不像以前那么贪心、容易有瞋念,负面的想法也慢慢地减少了。”她最大的期待,是希望来参加年会的伙伴们充满电,回国之后也能继续参加义诊,并促进区域间的互助,增强力量。

缅甸的牛车义诊,犹如“大白牛车在《法华经》中的大乘法”,譬喻可以运载众生走过病苦,重拾人生价值。四十二岁的陈界汉没有婚姻的牵绊,走在行医路上,用爱与关怀守护生命、守护健康、守护爱,为医疗无私奉献,在苦难人的大福田中谱写美善人生。 

陈界汉医师(右一)从志工郦长春(左一)手中拿到静思语书签,由中区志工黄逸樵书写的静思语,跟大医王结善缘。(中为翻译志工林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