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晶玫

一年就一次圣诞节,一年也就一次的全家大团圆,慈济医疗志业执行长林俊龙和妻子洪琇美师姊却决定缺席了,远在美国的女儿一开始不能理解为什么爸妈选择在这么重要的节日去到大漠荒芜的约旦?越洋电话的那头问着:“妈,您可不可以请慈济改时间?改天再去约旦做义诊发放?”听着老大不小的女儿的娇嗔,洪琇美轻轻地笑了起来,她安慰女儿:“我们一家人要团聚,有的是机会,但是援助叙利亚难民的事已经不能再等了,错过这次,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2016.12.14~23

超过五百公斤的药材 无量的爱心

叙利亚烽火连绵五年多,数百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栖身在环境恶劣的难民营,悲苦层层叠叠,好多随着家人逃难的孩子生病了,大人们却只能眼睁睁地束手无策,慈济约旦分会执行长陈秋华数次回台湾奔走求援,他在一场又一场的分享中,感叹哽咽,忧心忡忡,眼里眉间全是“来不及挽救”的焦急。

不能再等,不能再观望!慈济决定继二○一四年首次小型义诊之后,在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三十一日,在约旦北部启动两千人次以上的大规模义诊及发放活动,包含内科、外科、牙科、肾脏科、心脏科、肠胃科的医师,药师、牙科助理及志工们一行三十五人从台湾出发,携带超过五百公斤的药品及药材,飞行含转机十六个小时抵达约旦安曼,将进入马夫拉克省难民学校、阿扎来卡难民营第六区、约旦河谷及安曼当地,展开义诊及发放工作。

台中慈院简守信院长(左起)、人医会王智民药师以及台北慈院肝胆肠胃科陈建华主任,正在仔细核对药品医材的数量。摄影/周幸弘

林俊龙执行长便是这次的领队,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和被慈济志工昵称为林妈妈的妻子,十二月二十三日风尘仆仆地从花莲赶往桃园静思堂和大家会合。

一箱又一箱的药品已经整齐地排放在桃园静思堂大厅,冬日的北风刮进大厅,带来一阵阵寒意,台中慈济医院简守信院长无暇顾及被风吹乱的发丝,蹲在药品前逐一清点药品种类和数量,药品数量实在太多,他手里拿着计算器一遍又一遍地算着重量,他想减轻志工们拖运药品的重量,但更想让难民们能得到最适切的医疗援助,他明知道药量只需要看诊人次的十分之一,却迟迟忍不下心删减部分药材,他喃喃自语着:“那里风沙大,六百瓶眼药水全带去吧?”林俊龙站在他身旁,很能理解地点点头说:“带去吧!”

不同于药品的难以取舍,团队成员则是把自身的行李全部打开,能随身携带的全都拿出来,将行李箱空出来放公用物品,冷风吹拂下,大家却满头大汗,原本整理好的衣物全部打乱,只希望能帮忙多分担一些重量……封箱,束紧,称重,排列,所有义诊及发放所需的物品在桃园区训练有素的志工运送下,转眼全数上了货车运往机场。

义诊发放团队也在夜色中启程,情热意切地奔赴约旦。虽然这些数百公斤的援助对难民铺天盖地的灾难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但大家仍是拼劲地要在漠地上洒下一滴清水;况且,那遥远的约旦国度,还有着人力单薄的慈济志工们,正引颈期盼着来自全球的助缘……。

十二月二十四日凌晨,台湾团队以整齐的队伍登上了飞机。邱国气师兄从花莲静思精舍以电讯传来证严上人的嘱咐──“要利益群生,也要平安归来。”

2016.12.24
慈心之家植新芽

机场大厅里,约旦当地的志工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热情地挥手,台湾的团员也像见到老朋友一样紧紧牵着他们的手,大家彼此拥抱,此刻传来一阵阵圣诞铃声,送来浓浓的团聚的味道。

“时间”,在这群人身上显得宝贵。没有稍事休息,台湾团队和约旦当地志工马上前往收容单亲妈妈和孩子的“慈心之家(Sweileh)”,进行首度的新芽奖学金发放,同时也发送生活物资和文具用品。

抵达约旦安曼的第一天晚上,慈心之家的学童们唱歌跳舞迎接义诊团队的到来。摄影/詹进德

准备前往难民学校义诊时,游览车深陷泥泞中,众人下来使尽力气推车。摄影/詹进德

2016.12.25
走出沙漠黄泥 义诊各科齐备

二十四日晚上,沙漠气候的约旦竟下起了大雨,陈秋华师兄担心马夫拉克省札塔里难民营外的帐篷散户区的发放活动会受到影响,因为那是一大片的沙漠地带,遇到降雨便会形成泥泞的黄土,无论是搭设帐棚或行走都会十分困难。只是这样的气候及环境并不会丝毫影响大家的决心和信心,义诊发放团还是准时抵达了帐篷散户区。

慈济志工在二十五日上午,在这个荒凉的帐篷散户区,总计发放了两百件外套、七十个书包给孩子,也进行四百五十户的生活物资发放,其中五十户更是约旦志工从2002年便开始长期关怀的对象,这其中有叙利亚人也有约旦人。

当志工结束上午的发放工作后,准备赶往马夫拉克省的难民学校──古兰经与科学研究中心(Quran & Hadith Science Center)举办义诊时,却发生游览车深陷在沙漠黄泥里的事情。因为土质太松软,车子怎么样都无法前进,轮子愈陷愈深,大家找来石块垫在车轮上也无功而返,“我们来推车吧!”林俊龙执行长说,大家一字排开使尽力气推车,裤管及鞋子都被泥水喷溅,直到物资运送的卡车赶到,接上绳索,游览车才顺利脱困。此时难民学校的义诊已布置完成,依教室分成小儿及内科、外科、牙科、药局、挂号区及两处等候区。

牙科的阵容最是壮观,五部诊疗床齐开,廖敬兴、赖秋英、李彝邦、夏毅然四位牙医师及游春美、苏珊玉、黄凤娇、韩立贤、赖丽枝、郭致呈六位牙科助理,全都穿上蓝色的隔离衣,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约旦的交换学生也全程驻守担任翻译人员,一看药局,更是忙碌。随着时间过去,人潮渐渐散去,教室内原本就微弱的灯光更显昏暗,牙科传出消毒器械的声音,十二月二十五日这天下午总计义诊九十八人次,明天在这里还有半天义诊,估计前来的孩童会比今天多。

2016.12.26
贫瘠的难民营医疗

在台湾驻约旦代表杨心怡的陪同下,由林俊龙执行长带队,慈济志工团队参访了位于难民营内的“札塔里健康中心(Jordan Health Aid Society)”,希望能实地了解自联合国难民署于二○一四年十一月撤离医疗援助之后,难民营里的医疗情况。

这所健康中心是难民营中颇具规模的小型医院,每天约有五百人就医,由于缺乏医疗资源及医生,健康中心只能提供简单的身体检查及药品,每遇到比较严重的病情或需要进行手术的病人,就必须送往约旦北部大城市如伊尔比或安曼省治疗,难民的医疗处境十分不便。

和其他单调的诊间不同,营养科的门上贴上了许多卡通的图案,几乎让人误以为是小儿科,营养科的医生告诉林俊龙:“营养科里总是治疗小孩子,因为难民营里的孩子普遍营养不良。”

援助手术救命 孩童重拾健康

离开了札塔里健康中心,踩着下过雨后泥泞的泥土地,穿过狭小的巷弄,两旁是叙利亚难民开设的小商店,低矮的铁皮屋凌乱地挂着各式商品,商人或站或蹲,好奇地看着这一群身穿蓝衣白裤的外国团体,阿拉伯医疗诊所(Arabian Medical Relief)医院的负责人艾迪(Eid Alemoush)看到陈秋华师兄,马上上前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慈济约旦分会就是通过阿拉伯医疗诊所转介,为札塔里难民营里一百多位孩童进行手术治疗。

铁皮屋外隐约听到一阵阵骚动,一个害羞的小男孩被大人带进来,男孩手上拿着大人写的一张谢卡,上面用英文写着“谢谢慈济”,门外还涌进了更多的小孩和大人,他们手上也都拿着一张谢卡,原来之前曾经接受慈济援助手术治疗的孩子都被家长们带来了。

陈秋华看到几个月前罹患“无肛症”的四个幼小孩子也都来了,每一个都活蹦乱跳的,他激动得红了眼眶。当初这些孩子无法排便,肚子全都胀得圆鼓鼓的,孩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父母亲四处奔走求医,得到的往往是被医院拒绝,或是付不出医药费,愁容满面等着孩子的生命一点一滴的消失,因缘际会下,陈秋华因为前来关怀难民营而认识了叙利亚医师莫罕那,也才开启了送这些孩童至大医院开刀治疗的契机。

这些家长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有的是无肛症,有的是罹患严重足以致命的疝气,或是会造成日后癌症的隐睾症,都因为慈济的援助手术而及时挽回一命;孩子早已忘记当时的病苦,陈秋华看到这些父母露出久违的笑容。一位单亲妈妈抱着曾经罹患无肛症的女儿,抛开穆斯林妇女的传统回避习惯,站摄影机镜头前,以开朗快乐的语调感谢慈济对她一家人的帮忙,现在的她,虽然身在难民营,但她觉得很幸福。

伊拉克籍的小儿科医师哈菈,强忍了两天的牙髓炎,坚持为难民看诊。摄影/詹进德

叙利亚籍的莫罕那医师

这些家长看到当初诊断病情的莫罕那医师,纷纷请他为自己的孩子再做检查,每一个手术都很成功,每一个孩童都有十分惊人的复原能力;听闻消息的其他家长也带着自己患病的孩子前来,忧心忡忡地希望获得医治。简守信院长一脸严肃,他和莫罕那医师一同为孩子做检查,看到因为肾脏病而肚子水肿的孩子、罹患血管瘤而痛苦的沉默男孩、刚出生没几天却有严重疝气的男婴,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一直站起身告诉陈秋华和林执行长说:“这个一定要尽快送医。”

短短的一、两钟头,莫罕那和简守信就检查了约五十位的病童,其中有二十多人都是需要做手术治疗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慈济团队不得不要离开阿拉伯医疗诊所,莫罕那看到还有很多人引颈盼望,心里觉得十分难过。

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的莫罕那是一位内科医师,他因为经常走出家门帮助受到战乱而受伤的民众,被叙利亚政府军追杀。四年前他带着家人逃难到约旦,在札塔里难民营里看到许多贫穷的妇女和孩童生病了无法就医,自己却没有能力帮助他们。他陷入茫然无措,直到认识了陈秋华,开始和慈济约旦分会展开救治难民营孩童的行动。他很感激慈济义诊发放团的志工们愿意在这么冷的时节,来到遥远的约旦帮助素昧平生的叙利亚难民。

伊拉克籍的哈菈医师

就在林俊龙执行长一行人至札塔里难民营参访时,慈济也在马夫拉克省的难民学校进行义诊。其中伊拉克籍的小儿科医师哈菈已经两天忍着牙痛看诊,后来被志工们强制要求到牙科进行治疗,才知道她得了急性牙髓炎,还好来自美国的廖进兴医师是牙髓炎专科,马上为哈菈进行根管治疗,减缓她的剧痛。

哈菈医师一看完牙齿,就又马上投入小儿科的义诊工作。信奉基督教的她个子小小的,讲话十分轻柔,很难让人相信她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因为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 即“伊斯兰国”)攻打她居住的城市摩苏尔而被迫逃离家乡,开始在伊拉克边境一间又一间教堂里寻求庇护。随着难民政策不断改变及管制,许多教堂已经无法再进行庇护,哈菈在二○一三年辗转来到约旦边境的一所教堂,遇到了正在教堂发放食物的陈秋华,也改变了她的命运。

哈菈医师跟着约旦分会的慈济志工,为颠沛流离的难民义诊,也为贫穷困苦的贝都因人发放物资。她很感激慈济给了她一个可以发挥所长的机会,让她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也在关怀他人的行动中,重新找回温柔的力量,“陈秋华先生言出必行,让我十分敬佩,慈济从不歧视我的难民身分,让我十分感动”。哈菈医师双眼闪着泪光说着,她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到台湾见到证严上人,她要亲口和上人说一声感恩,而她心中还有一个更深的愿望,就是期盼能够找到在伊拉克战火中失散的姊妹。

结束了难民学校两天的义诊,慈济为四百五十位学生及两百位家长,举办了一场岁末祝福活动,希望能为在动乱中的孩子们带来希望和快乐。

花莲慈院感染科郑顺贤医师为从未接触过气喘吸入剂的病人,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摄影/詹进德

2016.12.27

首次难民营义诊 空间好因缘

听说前夜下了一场小雪,白天的气温降得极低,张口讲话都会呼出一阵白雾,慈济义诊发放团队在清晨七点出发前往收容三万八千人的阿扎来卡(Azraq)难民营。

慈济义诊发放团队以哈山亲王提出的通行证进入阿扎来卡难民营第六区,原本预计在联合国所属的办公处所举办义诊,因为场地空间不够大,也考虑到办公处所距离难民居住的地方还有两公里,于是团队在联合国办公人员的介绍下,转往第六区的医院商借场地,但又因为场地太小而作罢。此时联合国办公室的主管告知第三区还有一处空间可供使用,最终慈济首次在难民营的义诊活动就在第三区由货柜屋组成的“妇女与女子中心”举办。

原本慈济只商借一个货柜屋作为牙科的场地,但中心一口气提供了五个货柜作为义诊的牙科、内外科、小儿科及药局、厨房、仓库,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热情地将全新的桌椅拆封,让慈济志工得以坐下来吃饭,大家都觉得这个场地是最理想的,宽敞、安静、干净。

看诊的人潮渐渐聚集,第一站的检伤分类挂号处忙碌得不可开交。原本只是妇女和孩童前来看病,后来却来了愈来愈多的男人,碍于回教徒的习俗及传统,男人和女人是不可以一起排队的,必须分成两条动线。中心的管理员马赫尔(Maher Smeran)在慈济志工的邀约下,协助进行男性的挂号工作,义诊现场小小的骚动马上就平息下来,也让志工再次体认到要更用心地尊重不同的文化。

叙利亚难民缺医 慈济用心陪伴

四十岁的纳塞尔(Naser Halil)因为肚子痛、想吐而来看诊,他也带着平常在吃的药前来询问。花莲慈院感染科郑顺贤医师虽然听不懂阿拉伯语,但他的肢体动作及表情十分丰富,纳塞尔彷佛能够看得懂,原本神情紧张的他露出了笑容,好像也忘记自己肚子痛的感觉。突然之间郑医师像想到什么似的,站起身子指着纳塞尔做出抓痒的动作,纳塞尔也毫不讳言地指着自己的屁股。郑顺贤恍然大悟拍拍额头说:“原来他有蛲虫,这个地方环境卫生不好,又习惯用手吃饭……”

“你说全你身都发炎是什么意思?”台北慈院肠胃科陈建华医师问着一位由丈夫陪同而来的蒙面女子。她声音细小得几乎听不见,几番询问及来来回回翻译,才知道她下腹痛了四天。陈建华警觉起来,他问她的丈夫:“我可以触诊吗?”做丈夫的明知道妻子十分不舒服,却仍是拒绝了。陈建华也只能尊重文化的差异,但仍不免觉得遗憾,内心诚挚地希望这位妇女只是小病小痛,痛过就好了。

台北慈院口腔颚颜面中心主任夏毅然医师总是不慌不忙、精神抖擞,虽然义诊的个案对他而言都是小病,但他依然乐此不疲。他清楚地记得当第一天来到约旦进行物资发放时,叙利亚的小女孩亲吻了他的脸颊,让他感动莫名。虽然他是天主教徒,刚进入慈济医院工作时也并不认同慈济的某些作法,但现在的他很感恩慈济,是慈济的一视同仁,让他拥有了意义非凡的国际赈灾经验;是慈济的静思语,让他修正了自己的坏脾气,他说:“我会好好地感受在约旦的每一个时刻。”

高雄人医会叶添浩医师(中)与儿子一同为难民孩童穿上鞋子。摄影/周幸弘

来自德国、身为工程师的班哲明(Benjamin,右)在牙科协助组装诊疗床,同时会在牙医师看诊时肤慰病患。摄影/詹进德

亲手布施体验深 永不放弃难民

每一科的货柜屋前都排了长长的队伍,来自德国的三十三岁年轻人班哲明一直默默地在牙科帮忙。身为工程师的他只看过一次总务志工装设诊疗床,接下来他便可以独力完成组装。碰上紧张害怕的病人,他会轻轻地握住他们的手,虽然他不会说阿拉伯话,却尽一切可能地协助每一个人。牙科医师们都忍不住称赞他:“主动又聪明;勤奋有爱心!”

班哲明因为认识约旦慈济志工吴美珠师姊,在二○一六年八月首次加入慈济约旦分会的大米发放工作,随后当他得知吴美珠也会参与这次义诊发放,便特地安排休假,带了六十公斤募来的冬衣,一同加入这次的援助行动;在他眼中的慈济志工,每个人都很努力地工作,有些地方很脏,有的时候很冷,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位慈济志工在休息,每个人都知道当下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

亲身参与了义诊及发放工作,也让他的生命起了无形的变化,他说:“两三年前,我只是从电视上看到战争的发生,总觉得离我很遥远,但现在亲眼所见、亲手所做,我知道我不能再做一个旁观者。”虽然他不知道叙利亚的战争何时能平息;难民何时可以回家,但他说:“继续帮助,从不停止。”

原本转晴的好天气,在义诊快要结束时又刮起寒风,乌云密布,豆大的雨滴便落了下来,牙科还在为最后两位病人治疗,而药局的两位药师也还在忙碌,这一天因为小儿科的病人特别多,很多药丸都要磨成粉末,他们的双手根本没停过,短短的三个小时,慈济在难民营的首次义诊治疗了一百七十位患者。

林执行长夫人洪琇美师姊(右一)准备了许多水煮蛋,分送给难民营的小朋友补充营养。摄影/詹进德

12.28
一颗鸡蛋 爱心如涟漪

洁白滚圆的带壳水煮蛋,是约旦义诊发放团队每天早餐必见的食物,每天要出发之前,团员都会刻意带上两颗水煮蛋放在口袋里,遇到瘦小的孩童,就会拿出来送给他们。但是,没想到这几天下来,发现孩子竟然将拿到的鸡蛋直接丢掉,团员十分不解,甚至觉得有些伤心;经过多方的询问,才知道这群出生在难民营中的孩子,根本没看过鸡蛋,当然不知道这是可以吃的东西。

义诊发放团得知丢弃鸡蛋的真实原因后,反而在12月28日向所住宿的饭店购买五百颗蛋,并商请饭店的厨房协助蒸熟。这件事被饭店的老板知道了,他豪爽地告诉慈济志工:“这五百颗算我捐的,请你们拿去帮助叙利亚的难民。”于是,在冷冽的清晨里,这五百颗白净的鸡蛋和慈济义诊发放团一起,进到了阿扎来卡难民营第三区昨日的义诊地点“妇女与女子中心”。

志工将鸡蛋放在义诊中的小儿科诊间,只要有人进来看诊,就先送上两颗水煮蛋。小儿科里几乎都是妈妈带着幼童来看病,妈妈们没想到一进来就会收到这个小小的惊喜,她转身把怯生生依偎在身旁的孩子拉过来,亲手剥去蛋壳后放在孩子小小的手掌心里,小女孩小口小口地吃着这个陌生的食物,露出可爱的笑容。

义诊团队前往拜会哈山亲王(左一),美国人医会牙科廖敬兴医师(右一)向亲王阐述慈济的理念。摄影/詹进德

连电力也援助

由于志工搭乘的游览车还没开始出发就抛锚了,延迟了近两个小时才抵达义诊地点,门口已黑压压地聚集了数百位的难民,由约旦当地叙利亚慈善组织人员协助管理秩序,大家快手快脚地布置整理义诊现场,火速展开义诊。

台湾并没有在援助叙利亚难民中缺席。由于难民营里电力供应困难,一片漆黑的夜晚成了难民营里妇女的梦魇,人身安全备受威胁,于是台湾捐赠了五千多具太阳能灯具,让妇女可以提着走。这个灯具不但可以照明,还能充电,有的难民就表示,搬家的时候什么都可以不带,唯有这个太阳能灯不能不带,因为手机充电要靠它,连理发刀都要靠它充电。

12.29
医疗援助救危命

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便马不停蹄地进行六场生活物资发放、五场义诊及两场岁末祝福,期间并在二十六日参访世界第二大难民营札塔里的两所小型医院;而最令团队挂心的,还是二十六日在札塔里难民营的阿拉伯医疗诊所,经莫罕那医师评估需进行手术的二十几位孩童。其中七位严重疝气、隐睾症的孩子,二十九日这天,在慈济协助下来到安曼省的亚奇拉医院(音译,Akilah Hospital)进行手术。

医院的工作人员几乎都见过陈秋华师兄,在医院的长廊上,年轻的内科医师诺巴尼(Mahmoud Al Nobani)主动走上前表示想加入慈济这个慈善团体,他说:“我已经听闻慈济援助了很多病童。”他希望能投入义诊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叙利亚的难民。诺巴尼医师留下了手机号码,临走前还不断地说:“有任何义诊活动,一定要记得通知我喔!”

义诊与发放结束后,团队邀请当地医护和志工一起合照。摄影/周幸弘

12.30

贝都因人的哀愁

贝都因人(Bedouin),一个在沙漠旷野过着游牧生活的阿拉伯民族,养驼、养羊、狩猎,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中古世纪初期,他们占阿拉伯半岛人口的绝大多数;贝都因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只是,这个乐天知命的游牧民族,随着世界气候的变化,他们生存的环境年年干旱,寸草不生,视羊、驼为财产的贝都因人已无法再找到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游牧,他们变得愈来愈贫穷,只能蜗居在城市外围的荒地,被迫成为“贫民”。

约旦慈济志工长达十七年关怀位于河谷地区死海南端的贝都因人,这一条从安曼到死海南端的路程,约旦慈济志工走了不下百次。湛蓝的死海平静无波,远处连绵横亘的黄土山崖就是以色列的国度,盐度极高的死海,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着像宝石一样,透明的海水蓝、湖水绿,清澈的潮水冲刷着海岸,留下如钟乳石般的结晶盐。慈济义诊发放团沿着美丽的海岸线,抵达了黄沙滚滚的贝都因人的聚落。

慈济借用这个聚落的政府学校,为贝都因贫民举办小儿科、内科、外科、中医科、牙科的义诊,也同步进行五百户生活物资的发放。学校教室虽然空间不大,但十分整洁。一位身着大袍,外加披风,戴着阿拉伯传统包头巾的贝都因老人,拄着拐杖安静地等待发放,他手里紧紧拿着慈济的领物券,看到慈济志工就呵呵地笑开了没有牙的嘴,志工将他的生活物资放在塑料提袋里,看着他的背影慢慢走远,心里又是欢喜,也有不舍,一向自给自足的他们,若不是日子太苦,根本不会接受别人给他们物资。

约旦牙医纷响应

不同于难民营的牙科义诊,贝都因贫户来看牙科的大多数都是小孩子,因此约旦的努尔牙医师特别在脸书上邀请小儿牙医参加这次的义活动。法拉(Farah Khraicha)和卡门(Karmen Haffar)两位小儿牙科医师得知讯息,而且了解慈济志工是自己买机票来到约旦举办义诊,他们两人就决定更应该要前来参加慈济为贝都因贫民举办的义诊活动。

陈红燕(左)与王智民(中)两位药师的工作量庞大,经常无法准时用餐,团队决定在各科诊间成立小药局,减轻他们的负担。摄影/詹进德

20161230-OQ4A6011詹进德.JPG:简守信院长(中)以及叶添浩医师(左)抱着大包小包的常备药,准备放在诊间,看诊完毕后可以直接交给病人。摄影/詹进德

被这次义诊团队戏称为牙科团长的花莲慈院李彝邦医师,每天都是活力充沛,他觉得在约旦做义诊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要克服语言的困难,因此他特别感谢这几天来自大陆的青年翻译志工,没有他们,这次的义诊就不会如此成功;而且,随着一场又一场的义诊进行,他每天都看到有新的约旦牙医师投入义诊行列,总让他情感澎湃,他说:“这次约旦的义诊,牙科真的遇到好多贵人。”

李彝邦医师觉得不论是叙利亚难民或都贝因人,很多牙齿的情况都已拖到十分严重,到最后只有拔牙一途,而且有太多人需要接受诊治,可是受限于时间及人力,总是不得不设定看诊人数,这是他中心最引以遗憾的。不过,想起前几天在难民营里,一个小男孩因为接受洗牙及补牙,从原本一口黑牙,到变成一口白牙之后,那充满自信的大大笑容就让李彝邦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设立各科小药局

之前在难民营的义诊,药局都是很吃力,因为拿药的人太多,今天改变做法,在各科设立小药局,眼药膏、药性贴布等常用的药品,就会在诊间开完处方笺后,由医生直接给药,加快了看诊的速度,也减轻药局的负担。

只是,纵然如此,两位药师陈红燕及王智民还是常常都无法按时去用餐,他们也很感恩师兄、师姊会主动帮他们准备午餐。每天晚上,两位药师都还要再次整理明日的用药。王智民说:“我们就是怕病人等,所以会很急,因为这里的病人真的很需要这些药品。”为了这次的义诊,处方笺特别设计成表格化,让医师勾选方便,药局为病人包装也会更快速。王智民说:“能付出自己的时间和专业,解病人的燃眉之急,感觉很欢喜。”

2016.12.31
住家成义诊处 医者随病授药

十二月三十一日这天的午后,慈济约旦义诊发放团就要启程返回台湾了,但是团队还是决定依然如同过去的这七天,清晨即出发赶往约旦分会执行长陈秋华的家,把握离去前的最后三个小时,再为安曼地区的感恩户进行最后一场义诊。“我觉得我实在太残忍了,都没能让大家好好休息。”陈秋华满心愧疚,但是大家只是拍拍他的肩膀,给了他一个鼓励的微笑,随即动手开始将陈秋华的家布置成义诊处。陈秋华满腹的话语哽在喉间,他却只能强迫自己转身,默默地擦去眼角的泪水。

几位医师合力将客厅的大桌子移开,沙发全部往墙边靠,刚空出了客厅的大空间,牙科的四张诊疗床随即进驻,由总务及管线的志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组装。此时简守信院长和叶添浩医师将厨房的大桌子搬来,作为牙科繁多器械及药品的工作桌。当牙医师及牙科助理穿上水蓝色的隔离衣,属于牙科特有的器具声音马上“嘶——嘶——”响起,牙科开始工作了。看了一两个病人后,夏毅然医师发现这些贫户嘴唇发白,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都没有吃早餐,夏医师马上请志工泡了糖水给病人喝,有时还会强迫病人吃完一根香蕉才可以看诊。

在离开约旦前,团队把握时间进行最后一场义诊,陈秋华家中的客厅摇身一变为牙科诊疗室。摄影/詹进德

简守信(着西装左)与叶添浩两位整型外科医师分别协助小儿科与内科,为安曼地区的感恩户看诊。摄影/詹进德

其他的医师也没闲着,肠胃内科蔡筱筠医师搬了张小巧的桌子放在卧室前的走道上,作为义诊挂号处。她和约旦本地志工慈力师姊默契十足地搭配,这几天的义诊工作,蔡筱筠医师总是负责挂号,虽然和她的本科专业不太相同,但她总是能在第一关的”前线把守义诊进度,让“后方”的医师们能顺利看诊,当看病的人潮过多,她便会随时补位,爽朗的笑声,利落的声调,给大家很大的安全感。

开放的厨房成了药局,安静的卧房成了小儿科义诊处,另一间卧室则成了内科和外科的“合并”义诊处,而铺有地毯的温暖小客厅则早已聚集了十几位等待看诊的感恩户。他们是叙利亚人,逃难到约旦来已经三年多了,流离异乡的困苦日子,约旦的慈济志工找到他们,将他们拥入怀里,给温饱;施医药,纵使仍然哀伤无尽,但总有关怀的力量让他们能够面对明天。

陈秋华原本认为能提供难民最欠缺的牙科义诊,他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但没想到医师们二话不说,全部投入看诊。专精外科的简守信协助小儿科,整型外科叶添浩协助内科,其他的人随时接受感恩户的咨询,林俊龙执行长看到这样的情景,忍不住有感而发地说:“大医王,随病授药啊!”……此时小客厅传来轻轻地唱歌声,活泼的黄福全师兄带着感恩户的孩童们唱歌比手语,孩子们稚嫩可爱的手语动作,让原本显得过于沉默的母亲们露出了浅浅的笑容。

法缘相续 菩萨道上不寂寞

“我不寂寞,有这么多法亲陪我,我真的不寂寞!”陈秋华看到整层楼都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看到他们脸庞散发的温柔,他放下原本愧疚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感动。这几年,他一肩挑起慈济约旦分会的责任,许多人都觉得他太辛苦,他却认为那不是“苦”,而是“难行能行”。当二○一四年十一月联合国难民署取消了难民的医疗援助;当所有的慈善组织因为战事耗时而纷纷撤出时,慈济却选择在这个时候,在约旦为叙利亚难民启动大规模的义诊及发放。“我们要把对难民的这分爱,持续不断地接力下去”,陈秋华默默地在心中发愿。

突然间,叶添浩医师匆忙地快步走进小儿科的诊间,出生才四十天的小女婴马漾(Mar Yan)躺在桌子上,嘤嘤地哭着,微弱的哭声让每个人听得揪心。当叶医师打开小女婴裹着的包巾和小衣服,赫然看到一个巨大红肿的廔管。马漾罹患了无肛症,约旦的医生替她做了造口,但却没有为她找到合适的造口袋,粪便造成了廔管周遭皮肤感染,小小的肚皮几乎体无完肤,叶医师专注地为小女婴换药,陈建华医师则和其他医师讨论马漾的后续治疗。

这场在陈秋华家中的小型义诊已快接近尾声,突然有人高喊着:“彝邦医师,牙科还收不收病人?”“收!”李彝邦笃定地大声响应,就这样,牙科义诊在其他科别在一旁收拾诊间时,仍坚持看完每一个病人。

“上人好!”远在台湾正在关渡行脚的证严上人竟然透过越洋电话,和林俊龙执行长视频联机,上人声声地问着:“大家都好吗?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几点回到台湾?”声音虽然断断续续,大家没有停下手边的工作,但是上人对弟子的关心仍然让大家默默地感动着……慈济约旦分会义诊发放团自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终于达成对上人的承诺——“圆满任务,平安归来!” 

右侧广告-花莲慈院特刊

连结
2017 TIMA App

精选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