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老滿 攝影/江昆璘

大林慈濟醫院針傷科葉明憲主任分享「慈濟中醫在災難救助、義診所扮演的角色」。

人醫年會在九月十四日下午進入分科座談,中醫科在二二○講堂,由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建仲主持,共有一百六十人參與。

北美人醫會林文恕師兄分析「超氧離子和中醫陰陽平衡的探討」,儼然將中醫與科學做了最佳詮釋,因為中醫講求陰陽平衡,論「瀉其多餘,補其不足」。多餘的為何?不足的又是什麼?林文恕指出,就是科學家研究出的「超氧離子」。

大林慈濟醫院針傷科葉明憲主任,分享「慈濟中醫在災難救助、義診所扮演的角色」,強調在天災頻仍的現代,前往災難現場搶救生命是刻不容緩的事,所以慈濟人醫會應知道在義診中所需扮演的角色。

大林慈院中醫部何怡慧醫師,分享己身在行動醫療往診的經驗,以特殊個案為例,闡述參與所見所得。兩位醫師不約而同鼓勵在座學員,一定要練氣、練功,優先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

葉明憲主任以今年二月初,農曆除夕前,臺南維冠大樓在地震中倒塌的災難為例,說明中醫在災難中所能做的事。「我在災難現場走了七遍,只要有需要的人,就及時幫助他們。我們利用針灸、推拿、刮痧,幫助前線救災人員舒緩身體的酸痛,也煮了藥膳暖湯為大家驅寒意。」

他也以自己在嘉義縣偏遠的大埔鄉巡迴醫療為例,十三年間,他每週一次開車去那個沒有中醫的鄉村為他們義診,風雨無阻。笑說:「中央健保署還上山暗中訪查了我五次,以為我在這鄉村看診,居然申請了這麼多診療費,最後還當面讚美我做得很好!」

葉主任每次上山,執行的任務主要有急難救助、一般門診、居家訪視關懷,他和大埔鄉居民之間,就像家人及朋友般親切。十三年前初次上山,有些老人家才七、八十來歲,如今都邁入了八、九十歲高齡,他幽默地說:「我雖沒有把他們的病醫好,但他們的心都很好!」

今年最讓葉主任津津樂道的事,是他們為上人守護了雲林縣、嘉義縣環保菩薩的健康。從年初到七月底,環保志工關懷了八十六場次,義診一千五百五十二人次,有十六位人醫會成員共襄盛舉。

去年,大林慈院以感恩心製作紫雲膏,和全球人醫會的學員們結緣。葉明憲表示,中醫是中國的國粹,能做的事很多,無論是偏鄉或災難現場,慈濟的人醫們以愛及關懷,讓鄉親們減輕身體的疼痛,最重要的是,膚慰了一顆顆苦難的心。

何怡慧中醫師,年近五十,但常常被人問及是否剛畢業不久?看起來很年輕的她說:「因為參與行動醫療,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我們就走進去!也在別人的苦難中,慶幸自己可以幫助需要的人。」

何醫師以每個個案為例,分享身為中醫在行動醫療中的受益。她曾往診一位因車禍而臥床三十多年的老太太,很驚訝她僅靠著能動的上半身,把小小的斗室整理得窗明几淨,尤其鍋子更是刷得光可鑑人。她說:「這位老人家,增長了我人生的智慧、勇氣與耐力。」

她也曾鼓勵一位不菸、不酒、不檳榔的舌癌患者,即便是重症,也不要放棄任何的希望,患者因而欣然接受開刀治療;術後,何醫師再開中藥為她調理身體,鼓勵她練功,增強免疫力,這位患者也曾多次和她一起去義診。何醫師說,邀請他們參加義診,是希望藉由患者現身說法,讓更多人知道若能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就能增加成功治療的機會。

何怡慧鼓勵在座學員,多多參與慈濟人醫會義診,一則做自己的貴人,也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再者自己身體不健康,學習醫治自己,也來醫治別人。三則可以觀察人生,改變自己,也改變別人。

最後她引《大醫精誠》論中「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和大家共勉!

來自尼泊爾的學員好奇地發問,中醫師隨時隨地可以解除病苦,是如何訓練的?


2016TIMA緣圓影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