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醫師,我的手都會麻、無力,還有我的胃都會不舒服⋯⋯」2014年,在仲夏的一個星期一早晨,家庭醫學科邱雲柯醫師、張友薰護理師以及計畫助理李燕佳才剛在秀林鄉和平村衛生室安置好,已有身體不適的居民來報到了。
巡迴秀林 車入部落等病人
秀林鄉,在臺灣東部,是花蓮縣最北的一個鄉,面積一千六百四十一平方公里,相當於六個臺北市,是全臺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鄉約有一萬五千人,八成以上是原住民。面積超過九成三的山地,多是崇山峻嶺,村落在地形的阻隔下,散布在和平溪、立霧溪、三棧溪、娑婆礑溪、木瓜溪、荖溪⋯⋯等溪谷周圍。

走進秀林鄉的村落,碰見的多數是年長的老人和小孩。因為年輕人多到外地謀生,隔代教養,甚至獨居的老人也相當多,衍生了長期照護的問題,但因地理位置與交通不便,讓許多人生病了無法立即就醫。而全鄉只有一家衛生所和十來家診所,特別是衛生所裡只有兩位醫師,要在這地廣人散居的偏鄉部落,照顧到所有的人,是很大的挑戰。

2004年開始,本院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承接「秀林鄉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簡稱秀林鄉IDS計畫),由家庭醫學科、小兒科、復健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眼科、胸腔內科等專科醫師與護理團隊,每天輪流在秀林、崇德、和平、天祥⋯⋯等九個部落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IDS醫療團隊用心用愛將醫療之愛遍灑在偏鄉部落,與當地居民結下不可思議的好因緣。邱雲柯醫師是在2006年加入IDS醫療團隊,每星期固定到秀林鄉和平村衛生室、和中活動中心、和仁教會等定點看診,部落裡的居民不管哪裡不舒服,不管什麼疑難雜症,都可以就近掛號看診。如果病人無法行動、出門有困難,醫護人員也會到他們家裡走一趟,讓他們也獲得醫療照護。

信任門診 如老友相見

另一位家醫科陳志強醫師是每星期三在崇德衛生室及崇德平安宮等二處定點,星期四在南秀林,鄰近鯉魚潭風景區的重光和米亞丸部落看診。這樣的模式,醫師彷彿是社區的健康守護者,隨著時光流逝,累積的是居民的信任,而這樣的熟悉與親切,也讓醫護團隊,特別是家醫科的醫師,與當地居民建立起有如老朋友相見般的溫暖。

為了拓展秀林鄉居民的照顧面,除了有二位家醫科醫師負責北秀林和南秀林服務,中部橫貫公路上的天祥衛生室也在週末假期提供三個診次的服務,每周六下午二點開診,涵蓋夜診,周日上午診於十一點結束,主要由家醫科醫師輪班上山服務。小兒科每週二上午在秀林衛生所看診,復健科每週四上午在三棧老人關懷站提供服務。腸胃內科、胸腔內科、眼科也依照排程在秀林衛生所、和平衛生室、佳民衛生室、富世衛生室或水源衛生室,為居民服務。

備藥上百種 用藥安全勤叮嚀

在山地部落,醫療資源不足,巡迴醫療的醫護同仁,除了診療疾病,也要協助病人整理種類繁多的藥物,分類、裝袋,在藥袋上加註說明。十多年來,醫護同仁也發現部落居民經常會忘記吃藥,不然就是「看心情」吃藥,有些老人家還會將新舊藥袋混放在一起,當手上的慢性病藥一多時就會忘記該服用哪種藥物,隨著時間,藥物也會越積越多,也因此醫護同仁每看到診所的「常客」,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嚀、指導老病人如何辨識藥物。

天候不好人愈多 只要路通一定到

跟著IDS巡迴醫療超過十年經驗的張友薰護理師說,有時花蓮市區豔陽高照,秀林地區卻下起了豪大雨,即使雨水挾帶著滾滾落石,只要在蘇花公路沒有封閉的情況下,醫療團隊還是會準時抵達和平衛生室,因為越是壞天氣,居民不用上山下田幹活,就診的民眾反而越多。平日忍耐的病痛也得仰賴天氣不好才有機會看醫師。因此那天整間衛生室擠滿了看診的居民。

培訓藥箱志工 第一時間緊急處理

「最擔心的就是夏天颱風季,一遇豪雨、颱風,蘇花路段就會坍方,路斷了醫療團隊到不了,怎麼辦?」邱雲柯醫師思考可以為這群純樸的鄉民們做些什麼?於是他發展出「社區自我照護模式」,透過鄉民承擔「社區藥箱志工」,並訓練部落志工如何緊急處置、如何使用醫藥箱。邱醫師還會請藥箱志工放一些慢性病常備藥、碘酒、紗布、常用藥膏等在家裡,萬一村民有小病痛,可以在第一時間先緊急處理。

還記得2012年,蘇拉颱風凌晨在秀林鄉登陸,受到豪大雨肆虐、土石流影響,進入和平村的唯一道路蘇花公路中斷十天,北迴線鐵路自颱風登陸後,南澳至崇德間路段中斷,直到隔天午後才搶通,擔心居民用藥狀況的邱雲柯與張友薰在恢復通車後的第一時間,立刻背起裝滿藥物的醫療包進駐災區,這一待就是兩天,第三天再由陳志強醫師接力。儘管如此,邱雲柯醫師笑著說,看到鄉民們天真無邪的笑容,身體的病痛得到緩解,淋雨吹風也心甘情願了!

專科門診 用心在部落

「有需要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進去!」這是一句靜思語,也是IDS巡迴醫療將愛與健康送到秀林鄉,十二年來的每週門診從不間斷的最佳寫照。家庭醫學科主任葉日 表示,參與IDS的各專科團隊,與當地民眾培養出信任感,不僅解決鄉親因為交通產生的求醫問題,也走到居民的身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避免讓小病拖成大病。

曾有位林姓婦人到衛生室做超音波檢查,被發現肝臟有其他的東西,經進一步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肝腫瘤。這位婦人平日因為照顧公公婆婆,長期熬夜,忽略了肝臟檢查的重要性,她非常感恩IDS這計畫,讓她的疾病可以及早被發現,經治療已恢復健康。

「定期看診不是天天駐守,真正的便利要落實在地化。」葉日弌主任說,早期一個診次可能只有五個、十個病人,且少有慢性病病人就醫,多是感冒或身體突然不適的病人居多,之後因為居民認為IDS巡迴醫療也可以提供如醫院般的照顧品質,於是口耳相傳,現在主要對象以慢性病人為主。

針對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的病人,醫療團隊除了可以看診、提供藥物之外,車上還有一些設備方便醫師做診斷,而且和衛生所之間還有轉診轉檢的制度,定期追蹤病友之外,也會把相關檢驗報告回饋給衛生所。

落實衛教 預防醫學傳健康

本院承接秀林鄉IDS計畫,深入各村落讓鄉親就近受到醫學中心等級的照護,不僅在2008年起連續二年獲國家品質標章的肯定,豐碩的成果也吸引了新加坡衛生部照護聯合中心前來取經,深受健保署東區業務組肯定,因為IDS不是套用固定的模組,每個鄉鎮都有它的特性,在本院IDS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已用心為秀林鄉居民打造專屬的醫療服務模式,滿足了鄉民的就醫需求。

醫療團隊、志工走進偏遠地區,用心守護居民的健康,秉持著「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全社區」的五全醫療理念,不僅使當地居民免去舟車勞頓之苦,真正落實了可近性、便利性的醫療服務;同時也配合社區醫學部計畫,深入秀林鄉中小學,加強學童們的健康知識,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遠離檳榔菸酒的觀念從學校出發,延伸到家庭、社區,用行動關懷秀林鄉親的健康。 


2016TIMA緣圓影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