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醫療新模式 絕境逢生 精準放射治療

 

文/林芷儀

9月10日下午兩點,由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洪世凱主任,為全球人醫菩薩帶來「精準放射治療」的課程。

「癌症治療其實是一個團隊合作,根據不同的領域,目前可以區分為三大領域,包含手術、放射線治療、抗癌藥物。隨著分子機制的進展,細胞免疫及化療都包含在藥物治療裡面。」洪世凱主任表示,隨著科技進步,放射線治療有了大幅度的進展,根據文獻,不同的癌症及不同的區域,大概有30%到50%左右的癌症病人或多或少需要放射線治療當作癌症的治療策略。

洪世凱主任表示,放射線治療有兩大類──光子射線及粒子射線,臺灣大部分98%是使用光子射線去做治療。「放射線其實就是輻射線,它打到身體裡面時,會跟體內的自由基去作用。」洪主任也提到,現在使用的光子,其實跟X光是一樣的,只是診斷的X光能量比較低,如果到達百分貝的能量(高能量X光)時,就可以用來治療腫瘤。

放射治療經歷了三個世代的轉變,「在2D時代,給的劑量不能太高,因為容易造成病人的副作用跟後遺症。」隨著電腦斷層的加入,放射線治療進入3D的領域,「這時可以在斷層裡面去描繪我們要治療的區塊跟靶區,這時候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洪主任舉例,「如果中心區域是癌細胞,今天的放射線是單一方向時,癌細胞的部分會達到百分之百的劑量,可是單一方向的正常組織也會遭受到百分之百的劑量;這時候如果我把方向拆成兩個,中心還是百分之百,可是它副作用會拆開。」現今副作用可分散最佳的是螺旋式的治療,可針對每個射線去調控劑量,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

放射治療發展至近三到五年,又將時間的概念放進來,進入4D發展的領域。「對於會移動的器官,例如肺臟跟肝臟,可根據4DCT的方式,監控腫瘤行進的過程。」選擇利用病人適切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追蹤腫瘤,待腫瘤位移到目標位置後進行治療,這樣的技術現在可做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也因為精準度提高,可以進行高劑量、少次數的治療,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更可完善控制在幾毫米(millimeter)的誤差。

洪世凱主任分享了兩位肝癌病人的個案,其中一位病人的治療是採用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加上量身設計符合國際嚴格標準的治療計畫,在半年內腫瘤完全消失。另外一位的病人使用了四大先進技術:「腫瘤內增量放療、閉氣呼吸調控、影像導航、適應性放療」,迄今三年了,病人的肝癌已完全舒緩。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由於放射線治療的精準非常重要,若是差一點都可能造成病人很大的後遺症。洪世凱主任表示:「大林慈院為了追求立體定位治療能做到更好,而且是有信心的跟病人解說,所以在五年前我們進行時,就已經做了全盤的規畫。」包括團隊、標靶、呼吸都有個別的規畫,「光是呼吸,病人可能就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病人)高矮胖瘦不一樣,也會造成後面治療的差異性。」大林慈院憑藉專業技術及嚴謹態度,為病人打造最完美且理想的治療方式。

除了持續精進精準治療,大林慈院也繼續深入研究,朝向「功能性保留計畫」,也就是把一個器官裡面的不同功能更細分,當作功能性計畫的考量,更進階的保留好的器官、好的功能。大林慈院放射腫瘤科的肺、肝功能保留放射治療計畫更榮獲發明專利。洪世凱主任說:「我們會持續佈局精準醫療,導入AI智慧醫療,未來進入更新的質子設備,做到功能保留,提升品質,希望可以打造一個不受癌症恐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