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醫紀實:馬來西亞 -- 醫道鋪路菩薩行

 

文/林芷儀

看到天堂的光
慈濟馬來西亞分會人醫會副負責人──蔡美萍醫師

「中秋節平安吉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馬來西亞的社區醫療以及居家療護。」蔡美萍醫師提到,2016年9月17日馬來西亞人醫會陳濟連醫師,向上人分享居家療護傷口治療的個案,上人看見照片後開示:「如果沒有人醫會,這些個案怎麼辦呢?」至今已過去六年了,而馬來西亞的人醫夥伴一直持續著「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任務。

慈濟馬來西亞人醫會的社區醫療服務項目有:健康促進計畫、公共衛生教育、醫療諮詢、社區健檢、喘息服務、居家療護。蔡醫師說:「在居家療護,我們只有住院日期,我們沒有出院日期。我們就像是一個沒有圍牆的醫院,卻有溫度的照護。如同上星期,林執行長在精進日的分享『把快樂、幸福、美滿給病人,把問題、困難和責任給我們承擔。』我們不只關懷感恩戶,也關懷法親及法親家人,讓師兄師姊們能安心的做慈濟。」

目前居家療護(Medical Home Care, MHC)有傷口治療、物理治療團隊、護理團隊、心蓮臨終關懷團隊、語言治療、牙科服務。每一次的醫療服務中,都可以看見人醫夥伴細心而溫暖地照護病人的畫面。蔡美萍醫師最後利用一段影片與全球人醫夥伴分享,馬來西亞人醫會陸忠平醫師以病為師的改變和感動。

有溫度的石頭 感恩實踐生活法
慈濟馬來西亞分會人醫會志工──陸忠平醫師

「今天要分享在疫情之中,我在慈濟人醫會裡的一些成長。」陸忠平醫師在2014年參加人醫年會後,回到馬來西亞便加入吉打人醫會,期間參與活動時的角色通常是擔任幕後策劃。

2019年,陸醫師的太太錄取為柔佛一間大學的講師,當時陸醫師剛在吉打設立診所,因此他開始往返兩地,心中卻很糾結如何做長期安排,「因緣很不可思議,當時因為疫情,馬來西亞政府實行行動管制令,我就被困在柔佛,回不了吉打,在家的時間很多,所以我可以重新思考與安排生活。」深思熟慮後,陸醫師認為家人比事業重要,決心定居柔佛。

不久,吉打分會副執行長莊菀佳醫師聯繫陸醫師,希望他以《靜思》、《善護》兩本書帶動線上品書會。「這兩本書很清楚的交代了慈濟早期的發展、面對的種種困難及解決的方法,當中有很多的法。」陸醫師也訂立品讀的方向,希望將慈濟的法實踐在生活中,然而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很困難的一個挑戰。

透過思考、參考、下苦功,陸醫師體悟到不能只用「大腦」去思考,還要用「心」去感受。「有這樣的覺知後,看回我過去所做的事情,原本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東西,再看回去感覺好像缺乏了一些溫度。」陸醫師也回想起中學時有一位同學曾說他是一顆石頭,他彷彿明白那位同學的意思了。

透過品書會的覺知,陸醫師決定改變參加人醫會的方式,他走上前線,透過親手做、親眼看、親身感受,實際參加居家醫療訪視。2022年,陸醫師更向負責人蔡醫師毛遂自薦,希望成立傷口治療小組,能夠整合資源提升醫療效果,帶出一個發心的團隊,並檢驗自己對法的理解。

「曾經有一位個案對我來說是相當深刻的。」陸醫師表示,那位個案在往生前曾對他說:「我已經沒父母,沒有兄弟姊妹,只剩我一個;幸好有你們幫我,要不然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陸醫師聽得出這是個案發自內心的至誠感恩。「如果不是到前線付出,哪會有如此的感動呢!感恩能與慈濟有緣,才能接觸靜思法脈;感恩有上人鋪路,才有機會學習行菩薩道;感恩師兄師姊的信任與陪伴,我才能做中學、學中覺;感恩照顧戶和感恩戶,我才能以病為師,見苦知福。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