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醫紀實:新加坡 -- 居家牙科治療

 

文/林芷儀

2022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首日,9月10日的第一堂課為全球人醫紀實。本次年會的司儀,大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張宏偉主任介紹第一位分享者──新加坡林源旭醫師。「林源旭醫師是一位牙科醫師,也是國際殘疾及口腔健康協會諮詢委員會成員,疫情期間的牙科治療非常有挑戰性,而新加坡人醫會牙科團隊堅守崗位,繼續為養老院及居家個案進行服務,體現『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

林源旭醫師首先向上人及全球人醫夥伴致意,接著分享他在新加坡義診中心居家牙科治療的故事。林醫師談到目前新加坡的人口老化趨勢,今年內新加坡的長者人口數是七十萬左右,而在三十年間這個數目將會超越三百萬,隨著人口老化趨勢,更棘手的問題是獨居長者比率隨之增加。「獨居長者的醫療利用率較低,也面臨社交隔離的風險,因此我們希望能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來保證獨居老人的生活品質。」

今天分享的個案J先生,是一位62歲的長者,大約在三年前,居家護士首次到訪他家,他有先天性的中度學習障礙以及極度廣場恐懼症,J先生的老母親說,如果帶他到公共場所,可能會出現吶喊、攻擊性行為或極度緊張,也無法順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導致外出求診困難!

老母親提到他可能因為牙痛,有時會推掉食物、不願意吃。當牙醫團隊到訪時,J先生非常緊張,因為他對牙科檢查程序不熟悉。「當我們放入牙科用具或鏡子,他會當成是湯匙而咬下去。」經過幾次診療,團隊診斷出J先生有嚴重牙周問題,牙石過多,而下牙的鬆動正是影響他進食困難的原因。

考量到J先生面對的不只牙科問題,也面臨其他特殊護理的問題。團隊為他進行居家服務的期間,會在出發前盡可能將所有需要的用具準備好,包括所有牙科用具、拔牙鉗,如果要進行鎮靜,也要帶氧氣筒、緊急氣道裝備、血壓監測儀、抽吸裝置等等。「有點像小叮噹,在有限的行李箱放入很多用具!」

而看診完也不代表完工,團隊還要將器材重新打包收拾、分類垃圾,因為醫療廢物不能丟在一般住宅區內,而其他醫療器具也要進行高壓滅菌及消毒,以確保每次都能給予最高水準的醫療服務。除了居家牙科服務,團隊也依照牙科治療的複雜程度,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用個人化的方式關懷J先生。而經過數次造訪,J先生也慢慢開啟心門來接受和歡迎牙科團隊。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間,團隊將近一年無法為病人看診,在這段期間J先生的口腔狀況重回原點。疫情中,團隊必須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在沒有冷氣的熱帶地區,汗流浹背地進行牙科治療,慶幸,J先生的牙齦經過治療已再次健康,牙齒鬆動問題減輕,飲食也不再疼痛。

「關懷一個病人,有時不侷限你的專長。」林源旭醫師提到,團隊盡量全方位的呵護病人,有時也會媒合其他醫療單位或社會服務團體,為病人進行全身檢查,包含醫療、眼科、聽覺、牙科檢查等等,甚至也考慮復健科來強化肌肉。

「牙小也有大智慧,細心能顯大愛心。」林醫師表示:「我想藉此機會感謝我的團隊,以無私的愛,奉獻給所有牙科病人,特別包括那些不容易關懷的病人。還有在疫情最艱難時,他們成為我們堅韌不拔的守護者,沒有你們,J先生的牙科治療是不可能成功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