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7到COVID-19

 

文/楊金燕

Covid19席捲全球,死傷無數,然而在百年前,人類遇到大規模瘟疫時,又是什麼景象?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以「1917」為題,帶大家重返歷史現場,看看戰爭與瘟疫,帶來了哪些巨大的改變,又給了當今社會哪些借鏡。

簡院長一開場便提到,去年的人醫會是「虛實並存」,今年則因為疫情,全部是「虛」(線上)的,何時大家才能實實在在地見面、擁抱,互相訴說在各地所發生的事,已成了眾所期待的未來。

今天,他則要帶大家「考古」歷史,猜一猜「十五到十八世紀,如果妳是女性,有胖與瘦兩種身材,哪一種身材的女性是比較安全的?」

答案竟是胖的女性。為什麼呢?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大家都知道肥胖會帶來許多慢性病,但當時怎麼會是胖的比較安全呢?簡院長說,一切都是因為瘟疫的關係。

早在十八世紀以前,大家對瘟疫所知甚少,當時還不清楚病毒、細菌可能帶來的感染,但瘟疫實在太讓眾人恐懼,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而當時的猶太人與女巫,最容易被視為待罪羔羊。大家對女巫的想像是要騎著掃把,太胖的女性騎不上去,便不可能是女巫,也就安全了。「獵巫事件」到十八世紀依然存在,曾有超過百萬名女巫遭到迫害,而我們能不能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不再以任何形態獵巫,恐怕是需要深思的。

百年不變的疫情描述?

「我們對這場傳染疾病的最新了解是香港遭到侵襲,並受到縝密的觀察。香港疫病的傳染源在廣州,幾乎是不必懷疑的。廣東早在幾個月前就爆發過劇烈的疫情。接下來,臺灣也遭受到傳染,疫情十分嚴重。」簡院長在螢幕上秀出這段文字,考考大家,指的是哪一年?

或許多數人會不假思索的回應,這一定就是2003年的SARS。

然而,這段文字卻出自1911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所描述的,是1894年的鼠疫,同樣在香港、廣州、台灣發生,與2003年,幾乎是一樣的場景。這表示,過去人類似乎也沒有太多對策去因應,只能任憑發生,但現今,我們似乎更有點能力去反思,如何可以終結這樣反覆發生的疫情,雖然未必能馬上達成,但卻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目標。

回到1918年,流感大流行,所有的警察上街都要「戴口罩」,在西雅圖,沒戴口罩的民眾,還不准搭乘電車。這些畫面,又跟現在幾乎一模一樣。死神的威脅,再度讓大家的恐懼油然而生。

奧地利畫家克林姆,有一幅知名畫作「死亡與生存」,畫面的右側是豐美的母親與孩子抱在一起、描述著由生到老的景象;然而畫作左側,卻有象徵死亡的骷髏緊盯著生命,像是死神就在身旁。他的學生席勒,也以粗曠筆調、濃烈色彩畫出死神迫近的景象,這都提醒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忘記「無常」。這些畫作剛好是在世界大戰結束,人心惶惶不安的年代,而這兩位傑出畫家,都死於1918年,當時流感猖獗,造成千萬人的死亡。

而今,我們都知道像是Covid19這樣的傳染疾病,即使復原了,但仍會有殘留的症狀,得長期與之共存,挪威的畫家孟克,也在1918年得到西班牙流感,他便畫出復原中那個無力、倦怠、找不到方向的自己。或許大家已漸漸淡忘了1918年的流感,但透過這些傑出藝術創作,依然活生生地描述出疫病後的衝擊,是多麼的強勁。

從戰爭到疫病

從山姆‧曼德斯所執導的電影《1917》,劇中透過兩位年輕人,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情景。電影海報上,軍官左手受傷感染,如果在今天,就需要打破傷風針,但破傷風要到1940年才被發明,當年是沒得打的。所以戰爭的恐怖,並不只是戰場上激烈的腥風血雨,更殘酷的是,後續會發生感染,但感染不至於馬上斃命,卻會讓一個人在痛苦哀嚎中走完人生旅程。

1917戰爭結束,1918流感起來,戰爭群聚後,讓年輕男性的死亡、受傷比率攀升,造成很大的影響。其中之一,是「兩性平權」,因為男性陣亡,職場的空缺增加,女性得以進入職場,有經濟自主的能力,也證明了女性能發揮的力量是更大的。

當時西班牙流感對全球經濟影響很大,GDP下降6%。但這次Covid19疫情,又如何呢?根據經濟學人雜誌,比較「美、法、英、加拿大、義大利、德國、日本」等七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率發現,「2021年」上述這些國家的GDP遠高於「2016~2019年」,疫情後的整體GDP反而是上升的,世界並沒有因為這次疫情而垮下來,還讓有錢的國家可以去幫忙受災更為嚴重、辛苦的國家。

經濟學人雜誌也從美國的幸福感去做調查, 2020年、2021年,個人的幸福感整體竟然也是高於2019年,特別是在社區、生命的意義這兩個層面上升最多。而在民眾每周各類休閒娛樂時間成長率的調查中發現,電玩竟然高居第一,雖然疫情下,社群互動是增加的,但簡院長請大家不要忘記,上人一再提醒我們「大哉教育」的重要,我們能不能讓社群的影響力,在「善」的效益上面發揮更大的力量,恐怕是這次疫情中可以去反省、深思跟著力的地方。

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以「1917」為題,帶大家重返歷史現場,從戰爭與瘟疫中,反思當代疫情。

簡院長透過克林姆(Gustav Klimt)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所繪的畫作「死亡與生存」,提醒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忘記「無常」。

圖為山姆‧曼德斯所執導的電影《1917》電影海報,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戰爭結束,1918年流感大流行隨後而至,奪走無數生命,也帶來改變與警醒。

最後修改於 週四, 25 八月 2022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