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张翠娥 摄影:叶唐铭

走在晨风中,庄严的静思堂矗立在前,北边是慈济医院、南向是慈济大学。来自马来西亚的崔邦媛医师虽第一次来到花莲静思堂,内心却感动莫名。经过一天的研习课程,回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昨天上午“模拟手术心得分享”这一堂课。

“当讲师分享慈济大学医学系学生对大体老师的那一分感恩尊重爱,自己觉得很惭愧。”崔邦媛内疚地说:“虽然我在上解剖学课程的时候,有先诵经将功德回向给大体老师,但是在当下,我觉得我对大体老师还是有不尊敬的做法。为了要更了解身体的构造,那时候我们学校没有像慈济大学这样给无语良师保留一个很完整的大体。”崔邦媛相当自责。“我真得很忏悔,听完那堂课,我心中一直默默对之前解剖的那位大体老师说:‘对不起,我心里很惭愧没有做的那么好’。因为有了他的牺牲,才能让当学生时的我更了解身体的构造”。

经由朋友介绍参加今年三月在马来西亚举办的“国际慈济人医论坛”,让她对慈济的医疗人文更加清楚,激发她想到台湾来更进一步了解慈济,因此报名了“2017年国际慈济人医会年会”。

这次年会主题“2500年的誓约”,崔邦媛认为这不单单只是誓约。她强调,医师受袍的时候,都要宣读医师誓言,发愿用心守护人民的生命。“就像上人所说的,我们累生累世的一份约定,已经有了这个约定,所以我必须要对我的誓言做承诺,承诺了就要圆满,如果我没有这样做的话,这样就白来一趟了,人生苦短。”

崔邦媛娓娓道来她刚从医学院毕业的时候,总觉得当医师很辛苦,除了要懂得的专业比其他职业还要多很多以外,还要有爱心跟耐心,尤其是小儿科医师。因为她觉得小孩很吵,小孩生病大都只会用哭来表达,看病都是要透过家长转述,打针时也是要好几位护理人员帮忙按压才有办法安抚。因此崔邦媛一直都不想当小儿科医师,但因缘就是如此,刚开始到雪兰莪州万津医院服务,院内刚好缺小儿科医师,百般不愿意还是得接受。幸好崔邦媛从小就在家人的影响下茹素、笃信佛教,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用佛法来转念,调整心情及工作上所面临的困难跟纠结。

“我的病患是刚出生到十二岁的小孩,每一个病人都是老师,虽然这些病人还是小孩,我也要感恩他们。他们生病了也很痛苦,因为他们,让我们学到更多,有很多事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慢慢地,崔邦媛从医治病人中体会到,身体虽然很累但其实是在帮助人,转念后,心里的那一分喜乐不一样了,“跟你考试拿第一名,或跟你一个特优生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崔邦媛很喜欢慈济以关怀为出发点的医疗人文,就是“病人走不进来,我们要走进去”。她目前服务的雪兰莪州万津医院小儿科,也是固定每年去一次比较偏远地区帮原住民做义诊。

“花莲静思堂的环境很好,语言也能沟通,因为家人笃信佛教,我从十二岁就开始茹素,没有饮食上的问题。”崔邦媛希望明年还能有因缘再来参加人医年会。“我这一次回来,把自己归零来充电,就像是一个加油站,把在这里所学到的东西带回去马来西亚实现在我的工作场合中。”

访谈结束后,负责接待的师姊特别精心准备了好几张静思语书签,当崔邦媛一看自己抽选到的书签上写着“常生埋怨,滋生无量烦恼”,她讶异地说:“这一个静思语跟我现在的心情是很接近很契合的,所以说这次是回来充电的。我现在就是刚好遇到瓶颈,所以希望抽到这个静思语能够让我来突破我现在面临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