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隊篩檢 臺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勇於承擔

 

文/林淑懷

「我本身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也不是有執照的醫事同仁;我只是社工員,但一直在做促進人人健康的事情。」臺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以下簡稱健康中心)行政主任賴怡伶如實地說。

當疫情升溫到第三級,持續出現群聚事件及感染源不明的確診病例,不少民眾憂慮、恐慌。為與市政府及衛生單位合作抗疫,2021年5月20日在74號快速道路橋下設立快篩第一站,是臺中慈濟醫院首發站。很多社區民眾、學校、公司、企業團體紛紛配合中央防疫政策而參與篩檢,以迅速找出確診個案,阻斷感染源。

勇往直前與疫情打仗

由健康中心所承接的篩檢業務,至8月31日止,包含自費和公費,總共快篩121場次。篩檢團隊分別到學校、運動公園、果菜市場以及七十四號快速道路橋下設站,服務對象全是臺中和苗栗地區的鄉親,總共有7,643人次,其中快篩7,264人次、PCR 379人次,動員醫護人員及行政單位人力,高達1,029人次,服務時數484小時。

社區健康中心19位同仁以年輕人居多,有新婚、有未婚、有人是家裡的獨生子、獨生女,也各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如護理、醫管、公共衛生、資訊人員、心理衛生和社工。賴怡伶笑說:「我們像是聯合國,所扮演的角色如箍桶。」怎麼把一片片檜木片組裝成具備更大功能的檜木桶,在疫情嚴峻下,還能讓它裝更多的水,利益眾多人,就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

將近一百天的緊張嚴峻的日子過去,賴怡伶說起,5月20日開始要廣設快篩站時,自己必須帶著團隊出去與疫情打仗,當她還沒打防護疫苗就得出征時,「疑慮、擔心」瞬間湧上心頭。此外,下班後到底能不能回家?還是住在外面,才不會把病毒帶回去?回去之後,萬一將病毒帶回家,全家人都受影響怎麼辦?……各種糾結不斷。家庭會議上,女兒一句:「要怎樣?就大家一起,要死,也要死在一起。」賴怡伶非常感謝家人相挺,讓她放下心中大石,勇敢往前。

堅持信念 做就對了

賴怡伶自1995年入職花蓮慈濟醫院從社工到社工組長;2000年大林慈濟醫院啟業後就任社區醫療部高級專員;十二年前再從大林慈院調回臺中慈院預防醫學部高級專員,現任社區健康中心行政主任。面對職涯上遭遇的各種挑戰,2005年受證慈濟委員的她所抱持的信念是,相信證嚴上人的話:「做就對了」。

賴怡伶說明,篩檢任務派下來便開始帶著團隊場勘,評估空間與規畫流程。工作人員著裝區、報到區、篩檢區、等待區及汙物區,各自要多少物資、設備、人力進行布置,前置作業完成了,再交給跨單位同仁做篩檢工作。

醫師團隊的部分,要感恩由簡守信院長帶領、急診室主任、顧問醫師,一級主管親自出馬打響第一砲。非常時期,復健科配合防疫政策關起病房,但醫務人員一刻不得閒,從平日的忙碌復健醫療業務走到最前端做篩檢,並承擔了許多的行政工作。

再者,包含病理科、研究部等二線醫療人員也站出來,大家合心齊力,走到最前線為防疫把關。賴怡伶引述院長的概念表示:「唯有守護在社區,讓疫情不進到醫院,醫院就不會有事。」所以同仁們責無旁貸一起守護民眾的生命。

用口訣串起愛 合作無間

賴怡伶有感而發地說,同仁們平時上班在冷氣房內,現在要穿上密不通風的防護衣執勤,在戶外三十幾度的高溫下,室內外冷熱差距至少10度以上,有幾位年輕醫生和護理人員禁不起過熱而昏倒,差一點需要被急救。

在醫院裡面的病房穿防護衣,跟在社區裡穿防護衣工作完全不一樣。醫院環境安全、安靜,有恆溫空調,在外面則相反。防護衣要一層一層地穿不容易,同仁們只能事先喝水、上廁所後,再全身包起來,其實撐個二十分鐘就已滿頭大汗,容易流汗的人,穿好馬上汗流浹背的比比皆是。賴怡伶說,沒穿過的人可以比擬大熱天穿雨衣的感覺,更何況有時候一天要穿上八小時。

個性開朗的賴怡伶,將快篩用五個字「點滴遞採判」作為口訣。「點」是報到點,篩檢民眾來必須確認名字、身分;「滴」,不同廠牌試劑有不同的操作技術;「遞」,遞給醫師;「採」,醫師採檢;「判」,檢驗師做最後的判讀。「點滴遞採判」的結果再回到報到的起點,將篩檢結果安心的交到民眾的手上,感覺就像上人所講的,「琉璃同心圓」的概念。

疫情期間,守在前線的醫療團隊更為忙碌,勤務也更加繁重。在心情緊繃的狀態下,又必須走到前線,去做更多的預防工作。感恩急診室主任李冠儀醫師與醫院因應疫情即時調整作業流程,將「快篩、快篩陽再確認、治療、隔離、通報」串在一起,同仁間不分彼此,全心守護民眾。有疑似或確診感染者進入,李主任的急診團隊馬上守在最前線,做為醫療單位的先鋒也是快篩團隊中的精神領袖與後盾。

而快篩站最大的挑戰是「變是唯一的不變」,所以團隊的機動性要很強,一看不對勁,馬上第二組人力補上去,能上戰場的人主動上。可能前一天公布臺中足跡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實聯制簡訊發送,隔天有兩百多人來快篩,充滿變化。又像是有一次跨單位調了十幾個工作人員來,結果卻沒有人來做快篩,只好請大家回去休息。也就是說要在變動中不斷地調整合作模式以完成任務。

樂當老二 年輕人的體貼

採檢站的防護隔離窗戶,出自李主任跟幾個好朋友們的理念設計。社區健康中心團隊得知很棒的創意將訊息跟海外好朋友分享,串連環境友善低碳醫院的概念,將設計的理念與實踐過程寫成論文投稿,得到國際醫學界所認可與引用。賴怡伶很謙虛地說:「我們雖然不是醫生、也不是護理人員,是一群不被看見的協調者角色,但大家很開心,很樂於『當老二』。」

對於人力安排、調配物資,中心內的年輕同仁也都積極協助執行。健康中心高專許齡尹才新婚一年多,個性活潑開朗,做事積極,她很客氣地表示,有政策端支持、單位主管之間的連結,自己做的就是細節上的安排。比如幾點到現場?有沒有吃飯?穿什麼樣的服裝?到哪裡集合?要帶什麼東西?大概幾點結束?結束後還有沒有其他任務等等,也許比較細瑣,就是用一點心思設想預備,減少大家的困擾就能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有醫師早上到另一個快篩站,下午來到另一個現場支援,許齡尹就得確認醫師有沒有吃午餐,哪裡可以讓醫師休息,還有來回行程的交通。也有醫師早上看診,結束後匆匆忙忙趕到快篩現場,貼心的許齡尹會預留餐點,做好服務,就是要讓每一位夥伴不因此餓肚子。在健康中心服務八年的她,將醫院同仁視如家人般照顧。

另外,調配物資的李舒婷組長,做事俐落頭腦清晰,對準備物資非常迅速且齊全,從電腦、計時器到酒精、手套、防護帽、垃圾桶,大大小小近百項,從硬體到軟體,連小小的一張貼紙都能調配非常周全。有大夥同心的協助才能讓每一次的專案圓滿。

鞠躬最敬禮 令團隊感動

提到民眾的回饋,賴怡伶認為,大部分民眾比較含蓄,最常聽到的就是「謝謝」,「你們辛苦了,謝謝有你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年輕人,從彰化到苗栗創業,自己經營「醋頭家」飲料生意,做完快篩後,有感團隊的親和力,以及慈濟人疫情期間為社會所做的努力,於是請大家喝飲料,而且每天都準備不同的口味;不僅如此,聽到要換站,他也跟著換,團隊在苗栗11天,他就11天送來不同的飲料請大家喝。

還有一位廠商代表,很感謝慈濟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了最大的支持,最好的幫忙,很快速地將廠內員工做完最安全的篩檢。他說當時傳出有人確診,全公司上下人心惶惶,擔心可能因此就關掉線上業務而恐慌,正是因為獲得慈濟的協助,讓公司員工快速篩檢,檢測結果出爐安全過關而得以恢復正常上班。後來他為了感謝並慰勞團隊的協助,也親自送來結緣品。賴怡伶說:「光他鞠躬最敬禮,足以讓我感動。」

主管如大樹 為團隊遮風避雨

無論出隊到哪裡,為任何機關、企業團體服務,都能順利圓滿。賴怡伶感恩社區健康中心主管陳慶元主任,不只陪伴還親臨現場為民眾做快篩,對團隊呵護備至,給予最大的支柱和信任,讓大家自由發揮,執行上不干預,叮嚀大家:「有問題都可以來找我。」賴怡伶形容:「主任像一棵大樹、一支大傘,幫我們擋風遮雨。」

更要感謝簡守信院長、莊淑婷副院長政策支持。同仁們都是平行單位,平日不一定熟悉彼此的業務屬性、業務量的多寡,但有院部主管們的肯定,從授權到協調、溝通,資源調度,要車給車,要人給人。要出門有人載,遇到跳電,工務馬上派工程人員處理。另外,走到哪裡都有慈濟人的隨時關懷,這種跨單位、跨區域的協助,讓社區健康中心與快篩團隊步伐一致,不分彼此,一起同行走到終點。

疫情瞬變,期望人人都能戒慎虔誠,「不要謾罵,不要對立,挺醫護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照顧好,配合防疫政策,如果人人守規矩,相信疫情很快遠離,早日回歸原來的生活」。

5月20日臺中慈院在74號快道路橋下設立快篩篩檢站。攝影/曾秀英

臺中慈院採檢團隊前往國小支援快篩任務。攝影/曾秀英

莊淑婷副院長赴快篩現場關懷同仁,並協助夥伴們穿防護衣。圖/賴怡伶提供

臺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前往竹南科學園區社區公園快篩站支援快篩工作。圖/賴怡伶提供

臺中慈院急診室主任李冠儀與醫界好友創意改裝採檢站,節省醫療物資,也能降低感染的風險。攝影/賴廷翰

臺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與醫院同仁全力投入快篩任務。左起陳慶元主任、許齡尹高專、李舒婷組長、賴怡伶行政主任。圖/賴怡伶提供